莆田人 发表于 2014-6-20 15:03:55

莆田书院历史杂谈兴化古代书院记事

     一
  自南北朝南朝陈至清末,古代兴化创办书堂、书院在百座以上。特别是宋明两代,书院、书堂在兴化教育园地上异军突起,相当昌盛,于福建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这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推动了科举的鼎盛,影响了莆田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自春秋以来就有民间聚徒讲学的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私学,是中国民间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起始。在古代,书堂和书院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堂名称出现较早,而书院名称则始于唐代。唐代,唐玄宗在宫中创建丽正书院,后改为集贤书院。不过那时,此书院只是官方收藏图书、校书、为皇帝讲授经史的地方,还有其他一些书院,也只是藏书、校书、研究、举贤而已,并非教育机构。之后,全国各地才逐渐办起聚徒讲学的书院。到了五代,书院逐渐多了起来,其授课内容已经高于蒙学,初步具有古代大学的性质。
  兴化地区创办书堂算起来也比较早。早在南北朝陈时,郑露三兄弟就在凤凰山创办湖山书堂,读书、讲学。后郑庄、郑淑又在仙游创办巩桥书堂、寻阳书堂。这是兴化地区私人办学的开始,其中湖山书堂被称为“开莆来学”, 郑露三兄弟则被誉为“南湖三先生”。可以说,他们是古代兴化教育的先师。
  唐代,莆田县和仙游县开始创办县学,官办教育正式起步。唐开元年间,林披在莆田县创办灵岩精舍,教授子弟。天宝十一年(752),林披北上,入京应试,明经及第。之后,林披儿子林蕴、林藻以及女婿欧阳詹在莆田县创办澄渚书堂、福平书堂,他们与当地学子结伴读书,“誓志业文”,十年寒窗,刻苦攻读。林藻、欧阳詹、林蕴脱颖而出。林藻、欧阳詹两位考中进士,林蕴明经及第,因此有“欧阳独步、蕴藻横行”谚语传于后世。后来,欧阳詹寄诗林蕴,回忆同窗读书的情景: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
  泉州人欧阳詹似乎对莆田十分怀恋,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逝世后葬于莆田凤凰山,长眠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
  据史书记载,中唐至五代时期,莆田县还创办北岩精舍、东峰书堂、漆林书堂等,仙游县也在塔斗山创办青螺书院以及东山书院、白岩院学等。
  其中,观察使李琦于唐贞元时在澄渚创办的梯云   斋,“延纳学者,讲道穷经”。这是莆田第一个官办的书院。与此同时,陈峤等也在莆田县创办北岩精舍,陈峤、许龟图、黄彦修聚集学子在此习文。文德元年,陈峤中了进士。许龟图、黄彦修二人也从北岩精舍走出   去,入仕为官。从此,莆田县城西北郊澄渚一带教育文化迅速繁荣起来,成为“比屋业儒、俊选如林”的宝地。
  郑樵创办的夹漈草堂,后来成为史学着名学派“夹漈派”的发源地。  晚唐,黄滔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创办东峰书堂,黄滔与好友在书堂整整刻苦学习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学识基础,极大地提高文学修养。他学成后走出莆田,经过艰难磨练,中了进士,成为着名的文学家。同一时期,唐少府监翁巨隅在蒜领南创办漆林书堂,教授同族子弟。其子翁承赞以及翁承佑走出莆田,或中了进士,或当了官。其他儿子也先后从书堂走出去,入仕为官。后来,侍郎肖项与翁承赞一起到书堂寻游,肖项顿生诗意,作诗赠翁:
  轺车故国世应稀,昔日书堂二纪归。却对萤窗勤苦处,举头全是锦为衣。
  同一个时期,仙游县也在枫亭创办青螺书堂,五代时易名青螺书院,少年陈洪进在此读书、习武,后从军,官至统军使、节度使、同平章事,封为岐国公。东山书院为仙游人杨在尧所创建。杨在尧,唐天佑年间进士,官至右补阙,有文集传世。他回乡后,关注家乡教育,创办东山书院,封徒教学,教育乡族子弟。陈鄙在仙游创办的则是白岩院学。
  唐、五代时,莆田、仙游地区创办的书院,先后培养了一批人才。继林披和林蕴两位明经及第后,林藻、欧阳詹、黄滔、翁承赞先后考中进士。欧阳詹、黄滔两人文学成就很高,陈洪进则为赵宋统一南方各地做出贡献。
  唐中期、五代,中原大乱,中原人大量南迁,许多人迁入莆田、仙游,促使莆仙经济较快发展。同时,莆田和仙游地区相对安定,这也为宋代兴化地区书院鼎盛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实早在唐代,兴化的莆田、仙游就已经开发。到了宋代,兴化平原、东西乡平原已经形成,农业迅速发展,有了“鱼米之乡”的称誉。彼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发展很快,这些都为兴化教育和书院事业的勃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与此同时,整个宋代都重文抑武,文化和学术政策较为宽松,这为知识分子带来了结社自由、学术辩论自由、办学自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经济文时,莆田就有了“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盛况。
  二
  两宋,兴化重教兴学之风非常浓烈,不但官学“雄冠一时”,而且书院兴盛、繁荣。当时莆田县创办的书院,见于志书的有:方峻于仁宗时创办的植德堂、黄问创办的上林义斋、郑安正创办的木兰书堂、林国钧创办的东井义斋即红泉书院、林光朝创办的蒲弄草堂和松隐书堂、陈宓创办的仰止堂 、李富创办的梅峰书院、黄绩创办的东湖书堂、林安中创办的澄渚梯云斋、杨栋和郑雄飞创办的涵江书院,黄仲元创办的东里书堂,还有一经书堂、瑶台书院、考亭书院、郑氏书堂、朱坝书院等;仙游县则有会元书院以及傅姓于太平兴国年间创办的龙头书社、陈襄于庆历年间创办的金石山讲堂、陈易于绍圣间创办的莱溪书堂、黄公偃于宣和间创办的静和轩、茅知至在赖店创办的双林书院 、谢洪职创办的麦斜精舍、林尧于绍兴的澄坑书堂和郑氏书堂等。当时,兴化军还有叶氏义斋、金山草堂、郑氏书堂、步云书院、东岩书院、敬义斋、庄山书院、东山书院、下顿讲学堂 、朝天书院、紫阳书院、屏山书院、东昌书堂、渠东书堂、双林书院等。其中一些书院还产生了影响全省、全国的学派。
  立成书院位于上生寺侧,两者融为一体,这反映了古代书院集讲学、研究、祭祀等于一体的职能共性。
  宋代,兴化地区创建的书院包括一些书堂,肩负管理、读书、讲学、藏书、祭祀和学术研究等多项职能。它们和全国其他地方创办的书院如白鹿洞等一样,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是古代民间聚徒讲学或者学者聚会学术研讨的场所,似是古代的大学,以教师讲学、学生求学即学与习为泉书院、仰止堂、梅峰书院等。
  会元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仙游枫亭塔斗山。北宋初,易名会元书院,林迪等曾在此讲学。蔡襄、蔡高兄弟曾在这里读书。天圣八年,蔡襄中了进士,后来成为北宋名臣、着名的书法家、科学家。蔡高也于景元年中了进士。蔡京、蔡卞兄弟也在会元书院读书。熙年三年,兄弟俩双双考中进士,后蔡京官至宰相,蔡卞当了副相。北宋150多年,会元书院办出了特色,名重一时。南宋时,朱熹到会元书院讲学,易名会心书院,并题字:“敬义堂”。其后,为弘扬祖先业绩,又重建书院,教授子弟。整个宋代,先后有几十人从会元书院走出去,中了进士,扬名四方。
  寿峰义斋,宋真宗天禧年间方泳、方洞创办,这是兴化早期创办的一所很有名的书院。传说一天晚上,山神以七朵花置于几上,是岁同舍人举选,相继登第者七人。方泳族侄方次彭、方次夔兄弟,另一族侄方公衮先后得中进士。后来方次夔的六个儿子都当了县令。其子安道、原道与叔父公衮、次皋同登进士第。当时的兴化知军谢履非常高兴,特地写诗赞美:
  一榜君家桂四枝,清朝荣盛似君稀。相将月窟轮边去,大笑金鳌背上归。骐骥各酬千里志,凤鸾争向九天飞。行人尽指仙峰下,峰下十年无白衣。
  方家自此成为兴化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地方望族,寿峰义斋因而名闻四方。陈升之、夏竦、公亮也慕名不远而至,求学论道。他们先后中了进士,入仕为官,陈升之还官至宰相。
  上林义斋,位于府城西南新兴里,黄问创建。黄问,字公裕,通五经。他办义斋后,致力于圣贤思想的学习与实践,要求学子修身谨行,立志抗节,潜心经术,学通世务,限日收功。他儿子君俞发奋读书,后着书100卷,到开封应试中了进士。
  郑樵是位伟大的史学家,也是位着名的教育家。他创办夹漈草堂,和弟弟郑槱在广业里(今庄边镇)南峰寺西麓创建南峰书堂,又和堂兄郑厚一起创办芗林书堂。此后,他还先后创办溪西书堂、仙游麦斜书堂(又称夹漈书院),授徒讲学。在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和堂兄郑厚以及弟弟郑槱都在这些书堂读书、讲学。其中,夹漈草堂是郑樵长年读书、讲学、着书立说的地方。它在兴化,在福建,乃至全国书院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史学着名学派“夹漈学派”的发源地。郑樵曾长期在这里读书、讲学、治学,撰写的《通志》200卷是继司马迁之后又一部通史巨制。它和郑樵其他约800卷着述一道,成为了我国传统史学遗产中的一块瑰宝,有力地奠定了郑樵成为中国历史上八大史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
  夹漈草堂坐落在时兴化县湘溪东海拔750多米的夹漈山山坳中(今新县镇)。这里峰峦重叠,古树参天,溪流潺潺,环境清幽。郑樵17岁那一年就在夹漈山搭盖茅屋三间, 立志读古人之书,求百家之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 祖父进士出身, 父亲为太学生。他在郑厚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为官后,继续在这些书院讲学,从事史学研究、着述。那时,他的声誉日隆, 连京城临安许多高官如赵鼎、张浚等都很器重他,浙江永嘉的名士邱铎等也慕名而来, 在他的书院求学。绍兴十五年, 他入京献书,绍兴十八年, 又奉诏向皇帝献书。他的堂兄郑厚,字景韦,时兴化县人,其“文辞高古奥博、议论自成一家”,与郑樵一起,被人称为“湘乡先生”。
  木兰书堂,又称郑氏书堂,位于木兰陂附近,为郑安正所创办。郑安正创办书堂后,即“招天下名士子弟讲学其中”。 郑耕老就曾在这里读过书。郑耕老,字谷叔,绍兴十五年进士,曾在浙江明州任过教授,在国子监任过主簿。他着有《周易洪范中庸解》,这实际上就是书院和国子监的教材。
  红泉书院,原称红泉义学,特负盛名。它坐落在兴化重镇、经济发达的黄石,依傍风景秀丽的谷城山。当地巨富、慈善家林国钧热心教育事业,于绍兴九年(1139)借红泉宫开办义学,捐田作为学生学习费用,同时聘请大学者林光朝讲学。
  林光朝早年曾二次入京参加科考,落第后向理学名师程颢和程颐求学,由于刻苦钻研,很快通六经、贯百氏,人称“理学大儒”、“南夫子”。他回莆应族叔林国钧邀请到红泉书院讲学后,继承先师“学者以学为人”的育人思想,“教人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在他的极力引荐下,红泉书院还聘请绍兴八年进士方翥等为师。
  方翥,字次云,莆田县人,绍兴八年考中进士之后, 在堂兄方略家万卷楼苦读18年, 后来当过秘书省正字,着有《麟台诗集》,也是位大学问家。他和陆子静、林光朝、陈昭度结为了至交,据说当时朱熹都很敬重他。
  林光朝和方翥在红泉书院以六经、理学为重要教学内容,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注重道德修养。他们讲课生动精彩,引人入胜,“四方来学者岁数百人。”传说朱熹也曾闻名而至,听林光朝和方翥讲授理学。
  红泉书院在林光朝的主持下,先后培养出200多名优秀学生,涌现出方翥、刘朔、刘夙、黄刍、林亦之、陈藻、林希逸、黄绩、黄仲元、郑献、林应成、陈士楚、林肃、杨兴宗、卓先、林恂如、魏几、林阿盥、傅蒙等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兴化刘朔、刘夙、黄刍、陈士楚、林肃和福州林希逸以及福宁杨兴宗等参加科考,先后中了进士入朝为官。另有一些人则为学者,继续从教着述,为培养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一时期,林光朝自己也创建松隐精舍、蒲弄草堂,聚徒讲学,还与黄绩等创办东湖书堂、福清龙山书院,传播理学思想。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虽然他述而不作,但后人还是将他的讲课内容整理成《艾轩集》一书传于后世。作为南宋理学的先驱,着名的教育家、理学家,“红泉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曾对朱熹的闽学或者说理学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隆兴元年, 年过五十的林光朝再次入京应试,得中进 士,走上从政的道路,官至国子监祭酒、侍郎。他离开兴化从政及逝世后, 他的高足林亦之“继其席”,负责红泉书院。林亦之,字学可,福清县人,学者称其“网山先生”。他和林光朝一样述而不作,学生劝他着书,他作诗回答: 讲学红泉不着书,只将心学授生徒。后来,他的学生集其述为《论语考工记毛诗庄子解》。在亦之身后,他的学生陈藻和陈藻门人林希逸也先后主持过红泉书院。需要一提的是林希逸,其字肃翁, 福清县人,绍定年间进士, 后任兴化军知 军,与刘克庄齐名,着有《易解》、《春秋传》、《考工记解》、《竹溪稿》等。可以说,这些以林光朝为代表的“红泉学派”的论述和文化传播,都为“二程”理学在中国东南部的传播做出杰出的贡献,也为“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古兴化,在传播朱熹理学和扞卫朱熹理学方面,另一位理学家陈宓的作用也不能低估,他的重要的阵地是仰止堂和着名的江西白鹿洞书院。
  说到仰止堂不得不提起陈俊卿。陈俊卿中榜眼后入朝为官,仕途顺畅,官至宰相。他很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极力支持儿子陈宓于白湖村创办仰止堂,传授儒家经典,兼及理学思想。他曾邀请当时着名的学者诸如朱熹等前去讲学。在仰止堂,他的儿子陈宓与黄绩、泮柄等10多人,每十天聚会一次,讲学讨论,坚持多年,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形成“仰止学派”。
  陈宓,字师复,人称复斋先生,“仰止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朱熹学派重要传人,曾以荫补出仕,先任南剑州知州,后知江西南康军。任南康军知军期间,他亲到朱熹讲学过的、着名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又组织同门在此会讲,带领学有所成的同学即朱门后学到白鹿洞书院游学,和当地的“白鹿薪传”骨干、朱熹门生周舜弼等在白鹿洞书院会讲,切磋交流,广播学术氛围。
  梅峰书院位于军城梅峰上,为涵江富商李富所创。李富出身于殷实人家,其家富甲一方,少年时就有志操,习文练武。当金兵入侵、前后两个皇帝被俘、百姓遭殃时,他奋然而起,舍家财,招兵买马,率三千义军北上抗金,保卫国家,拯救百姓。他解甲归田、辞官从京城返回家乡后,仍壮心不已,竭尽全力为家乡办好事,从事慈善事业,捐资修筑桥梁,还办教育,舍田创办书院,培养人才。他晚年一方面奔波于家乡山水之间,修桥筑路,一方面在书院继续刻苦攻读,讲学、着述。
  涵江书院位于涵江灌顶坡,又称孔里,创办于宋理宗淳十一年(1251),为知军杨栋和郑雄飞倡建。该书院由官员管理,知军派人任书院山长。涵江书院实际上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官学。景定四年(1263),知军徐直谅上奏朝廷,请求皇帝题匾。理宗皇帝很高兴,题了“涵江书院”一匾。在涵江书院山长中,祝穆算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祝穆,字和甫,建阳人,是朱熹的学生。他一生博涉经史,勤于着述,着有《方舆胜览》。他任涵江书院山长后,积极组织授道,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陈襄创办的仙游金石书院也很有名,其位于仙游县城北金石山,风景如画,是读书、着述的好去处。傅楫年轻时就曾于此读书,后于治平年间考上进士,官至龙图阁待制知亳州。
  着名的会元书院,蔡襄、蔡高兄弟和蔡京、蔡卞兄弟等都曾在此读书。  三
  在宋代,兴化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分量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其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书院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书院大多数为民间教育机构,在办学方面具有可贵的自主权,这样一来,书院往往因为师承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当时,书院学术研究之风普遍流行代表人物林光朝、郑樵、陈宓。
  上面已经简单提到了唐宋兴化书院教育兴起的原因,这里不妨再作进一步的探究。至今,莆田史界一般会认为,宋代兴化书院昌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经济发展,重教兴学的传统开始形成,一些富裕家庭重视对家族子女的教育,相继开办义斋、书堂,延师教授子弟,在这其中,有不少进士出身的人回乡后也创办书院,为家乡培养人才;二是一些地方官支持甚至亲自出面办书院,同时还亲到书院讲学;三是一批有较高儒学修养和学术水平的学者在书院授徒讲学,书院既是教育单位,又是学术研究部门,成果丰硕,整体质量高超,吸引一代代学子入学;四是书院培养一批人才,不少人中了进士,入仕为官,影响越来越大,激励学子向他们学习,走上读书入仕的道路;五是兴化有着“地瘦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独特文化传统,学子们惟有读书高,乐于勤奋学习。
  当时,北宋已经设置兴化军,管辖莆田、仙游两县和新设置的兴化县。真宗时还创办了军学。在两宋,兴化军学和三县县学相当发达,它们和教育质量高超的书院一道,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培养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史料,两宋时期兴化共产生了近千名进士、5名状元,还有数以百计的特奏名等,涌现了一批名宦鸿儒,兴化一时跃成为文献名邦,闻名天下。
  宋绍定五年,特奏名进士喻峙曾自任大飞书院山长,授徒讲学以终。  宋末元初,福建“兴化军最小,抗元最烈”,元统治者对兴化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兴化经济、教育遭到严重摧残。许多文人坚持民族气节,不与当局合作。郭沧洲等23位文人拒不仕元,成立壶山文社,在壶公山聚会,饮酒作诗,议论时政。还有的文人独自隐居山林,赋诗作文,也无意于兴办书院和科举。由此,也因为元初科举的废止,元代兴化书院逐渐走向了衰微。
  直至到了元成宗大德年间,兴化的书院才又开始发展起来。这期间,莆田重修了涵江书院,莆田的陈绍叔创办了金沙学馆,陈姓人创办了中门义斋,此外莆田还创办了黄石瑶台书院。仙游的会心书院也在恢复中,先后培养出林亨等进士(也有说林亨中了状元)。总之,元一代,兴化科举人才奇少,仅8人中进士。
  宋淳佑年间,兴化知军杨栋和涵江镇官郑雄飞创建涵江书院,后人历次修建”正学门“,以志书院之旧址。
  四
  进入明代,兴化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兴化府除了府学、三县县学外,还创办了平海卫学,热衷于宣扬朱子学说。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明代,虽然初期曾一度裁并书院,但后来还是很快改变过来,既重视官学,也关注书院建设。随着朝廷对书院的政策变化,兴化府书院在曲折中发展,先后恢复、重建、新建了一批书院。书院仍然成为重要的教育场所和学者着书立说的地方。
  明代,兴化府所属的兴化县于明中期裁并,这之后,作为府治所在地的莆田县,府学、县学、卫学乃至书院建设仍保持发展的势头,向学气氛仍为浓郁。而仙游县则元气大伤,远远落后于宋代。
  这个时期,莆田县重修了涵江书院。此外,一批新的书院相继开办:姚镆、冯驯在黄石创办水南书院;朱衮在涵江创办寿泽书院;沈灼在涵江创办立诚书院;明正统九年(1444),方体干在涵江瑶山创办瑶山书院;明正德年 间,林富在府城东岩山创办东山精舍,尔后其儿子林兆恩继续办学;马明衡在黄石创办明衡学馆;嘉靖年间,柯维琪在柯山乌石尾创办柯山学馆;林云同在府城小西湖畔创办湖南书院,又称读书园;万历三十二年,李才在梅峰寺创办梅峰学馆;林冕在新度创办闽阳书院;徐即登在府城梅峰创办明宗书院;曾光鲁创办海滨钟山书院。此外,莆田县还创办了黄石凌云书院 、吉了吉江书院、兴安书院等。
  在兴化知府朱衮的重视下,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仙游县也先后复办、创办了一些书院,比如会心书院,复办后先后培养出了进士林兰友以及名士徐稚佳等等。其他创办的书院大概是:朱衮创办赖店崇正书院;郑纪创办度尾朝天书院;刘进创办鲤城紫阳书院;天启二年(1622),陈濂、唐大章在金石山创办金石讲堂。后来,仙游还先后创办了大济乐育书院、园庄庄山书院、度尾屏山书院等。
  整个明代,兴化书院办得比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家:
  首先是水南书院,它位于黄石原红泉宫旧址,为提学副使姚镆、知府冯驯倡建,万历九年(1581)动工兴建。工程包括文庙、讲堂3间、宿舍15间、仪门等,“甍栋壮丽,规模宏敞。”书院设山长一人,聘请名师教授。许多退休的官员和着名学者纷纷到水南书院讲学,听讲的生员“大率多至数百人”。
  其次是立诚书院,它位于涵江上生寺。知府沈灼和继任知府李缙倡建。先以寺为讲堂,后辟地新建。包括讲堂5间、四斋屋10间,仪门3间,左右屋2间,还有台、池等。取《易》中“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句两字,命名“立诚书院”。 书院坚持“忠信以立本,而谨独以审其几,言必有物而行必有恒,明通圣学之能事”为办学宗旨。
  然后是东山精舍,它位于府城东岩山上。正德年间,为名宦林富创建。嘉靖三十年(1551),他的儿子林兆恩科考落第后继续聚徒讲学,改其名为东山草堂。林兆恩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之说,他续办东山精舍后,这一传道授业场所又被称为尊孔堂,兴化许多学子闻风而往求学,在全省甚至全国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林兆恩还到仙游以及省内外许多地方讲学。他的学生中,许多人积极参与了传教活动,成为忠实的信徒,如卢文辉、林至敬等。其中一些人也参加了科举考试,入仕为官。
  还有柯山学馆,其坐落在柯山乌石尾,为柯维骐于嘉靖年间创办。柯维骐出身于官宦世家,先祖柯潜状元出身,官至国子监祭酒即最高学府校长。父亲柯英也是进士,官至知府。柯维骐从小就“思远而志宏,识高而才敏”。嘉靖二年进士及第,任南京户部主事。后辞官返乡创办柯山学馆,一边收徒讲学,一边从事学术研究,悉心着述修史。他作《左铭》、《右铭》,勉励教师,作《讲义》教授学生。他要求师生树立务实的学风,学会做人,在“诚”字上下功夫,心与理一致,言与行一致,终与始一致。他诲人不倦,办学很有成就,从学者先后达四百多人。他着述成果颇丰,《宋史新编》200卷是他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影响后世,曾被译为日文,在日本传播。另有《艺余集》14卷、诗文杂着6卷传世。这使得柯维骐成为了明代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后来,柯山学馆为此改名为修史堂。
  总之,明代兴化教育事业虽然一度因倭寇骚扰而受到破坏,但总体发展良好。明一代,莆田县仍有2人中了状 元,500多人考中进士,可谓英才辈出。仙游县的情况与宋代相比则一落千丈。
  五
  有清一代,兴化经济遭摧残后恢复很缓慢,官办教育发展也较慢。虽然又重修若干书院,并创办一批新书院,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教学活动远不如宋明两代,未培养出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清初,顺治皇帝曾一度下令禁止书院,兴化书院教育因之一落千丈,一片荒芜。清康熙后期,才在府城洞桥创建明宗书院。雍正七年,在府城创建正音书院,八年(1730),在莆田笏石创办海滨书院。乾隆十八年,郑白、方维兰在莆田新县重修广业书院,该书院有文昌阁,祀郑樵及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左右有书舍,供学子读书,后人说,这书院功能有三:敬贤、响学、尊神。乾隆年间,又重建黄石水南书院,创建东埭奋贤书院、水潮蓬壶书院、崇福里霞峰书院。嘉庆年间,创办城厢擢英书院、前云凤岗书院。莆田人卓奇英还在咸丰时创办柳园奋英堂。此外,吴锦标在府城黄巷创建桐黄书院。林姓人在涵江楼下鼎建吉江书院。郑姓人在涵江铁灶办琼岛书院。苏书田在涵江顶铺办中和书院。陈姓人在涵江苍然创办景行书院。许光祚在涵江苍林创办养性书院。涵江上梧创办达章书院。涵江西林创办应湖书院。后来,莆田还创办崇正书院、湘溪书院、清源书院、云庄书院、文昌书院、惠阳书院、华江书院、培元书院等。
  明宗书院,又称兴安书院,坐落在城西洞桥头,由知府李英倡建,康熙二年(1663)仲冬在旧书院遗址上动工兴建,四年孟春完工。书院规模宏大,集教学、学术研究、祭祀于一体,一度曾为平海卫学。在清代,书院培养了一批进士、举人,为国家社会做出了贡献。
  这个时期,仙游县也创办了一些书院,比如郑重光于雍正十年(1732)创办的游洋石舟斋,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陈兴祚倡导重建的金石书院, 在游洋创办的游洋虎溪书馆等。
  在书院发展史上,整个兴化经历着兴起、兴旺、衰落、退出历史舞台的全过程。南朝陈时,开始创办书堂;唐代,兴办莆仙县学和书院若干;宋代创办军学、一批书院,还有启蒙教育的社学遍及城乡,书院发展一度达到顶峰;元代书院一度衰退;明代,开始创办卫学,书院重新恢复和发展;清代,书院教育又一次衰退,至清末,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和“西学东渐”, 兴化书院逐渐为新式学堂所取代,渐渐退出兴化历史舞台,由此,兴化历史上曾经形成的军(府)学、县学、卫学和书院、社学完整的教育体系开始走向终结。这是古兴化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是全国书院历史一个的缩影。
  由唐至清,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有书院七八千所,其中福建数百所,兴化上百所。如果以地域、人口来计算的话,兴化书院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比例都比较高。如今,莆田市现存的古代书院遗址遗迹保存较完整的有黄石宋代红泉书院、涵江宋代涵江书院、仙游宋代枫亭会元书院等,它们和现存的众多莆田明清书院一道,见证了兴化古代教育的历史,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回味的历史时光……  据传记载上生寺书院的古代碑刻不止一套,此为明郑岳之版本,但也残缺不全。  (本文图片由老默、李升华提供。)据莆田乡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田书院历史杂谈兴化古代书院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