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祠堂文化:守望我们的乡愁
今年文化遗产日,莆田市首次举办祠堂文化节,展出的莆田市百家姓姓氏祠堂、姓氏族谱、家规祖训让人眼前一亮。祠堂文化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蕴涵着淳朴的传统内容,凝结着深厚的血缘亲情,是我市重要的特色文化资源,与当前提倡的“和谐社会”需要践行的美德不谋而合,也是两岸交流、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应该加以保护弘扬,把内涵的“老规矩”赋予“新用途”。从秦汉起,尤其是两晋、唐、宋、明期间,经过六次大规模的族姓迁移,大量的河南、山西等地中原汉族徙居莆田,开枝散叶,播衍繁盛。在长期的历史沿袭和发展过程中,莆田区域培育和沉淀了以丰富宗祠文化为载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宗族文化,遗存了大量的宗祠、族谱、牌坊、楹联、祖训、家规、乡规民约等宝贵的文化资源。
如莆田朱氏家训是朱熹书写的《朱子家训》,该家训名闻遐迩,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传统国学重要内容,千年来影响大量国人。林氏族范是莆田明代刑部尚书林俊书写,《妈祖》电视剧里,默娘被父亲罚跪在院子里背的“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就是这首林氏族范。李氏、刘氏族范还把唐太宗百字文、蜀汉昭帝和东汉光武帝的遗训载入族谱,作为族范,永久流传。
祠堂文化蕴含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和家睦邻、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整理、保护、利用。让人高兴的是,我市正筹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宗祠文化普查,明年还将编辑出版大型系列丛书《莆阳姓氏文化地图集》、《莆阳祠堂文化丛书》。弘扬和保护祠堂文化不是政府部门单方面的事,广大市民也要共同参与,共同学习老祖宗流传下的良好文化遗产,保护城市文化的DNA,共同守望乡愁。 黄凌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