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从古代至今的军、州、路、府建制文化杂谈!
莆田从古代至今的军、州、路、府建制文化杂谈!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诏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兴化县(治所在今仙游县游洋镇),并在其地建太平军。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2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与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合称为“八闽”,辖地基本上与今莆田市相同。太平兴国八年,军治迁至莆田县城。宋雍熙二年(985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恭帝在临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登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位行都。景炎二年(1277年),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改兴化军为兴安州,故莆田市又有“兴安”之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军陷兴安州城。元代,地方设行中书省。兴安州改称兴华路,属江浙中书省管辖,设总管府,置录事司,统莆田、仙游、兴华3县。至元十五年,设福建行中书省,兴华路属之。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镇迁到广业里湘溪(今莆田县新县乡)。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参政文殊海牙开城降明,兴华路亦纳款归明。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兴华路改称兴化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书省改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属之。兴化府废录事司,辖莆田、仙游、兴化3县不变。明正统十三年(1488年),地处山区的兴化县,虎患严重,病疫流行,人丁渐少,百姓不堪重负,因而裁革兴化县。将武化、长乐两乡并为广业里,划归莆田县,兴泰、福兴、来苏3里并为兴泰里,划归仙游县。
清沿明制,兴化府建制不变,仍辖莆田、仙游两县,隶属福建省闽海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