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fish 发表于 2013-5-2 22:18:15

壬辰金秋莆田壶公山凌云殿举行的国际玉皇文化学术研讨会。

  莆田壬辰金秋之即,对玉皇文化知之甚少的我应玉皇文化研究会之邀参加在莆田壶公山凌云殿举行的国际玉皇文化学术研讨会。两天的会议,我听到和看到了诸多关于玉皇文化的故事。在上辈人守望的目光中,在壶公山葱茏的绿荫中,在金碧辉煌的殿堂庙宇中,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种意义,或许这就是一种信仰带来的。
  壶公山是这次会议举办地之所在,这是一座令所有莆田人民魂牵梦绕的山。“壶山本是一柱天,雄伟壮观百千年”。《玉皇文化丛书》之《问道壶公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座信仰的壶公山、文化的壶公山、景观的壶公山。那个微凉的秋日午后,我们驱车盘旋而上,前往会议地点——壶公山上的凌云殿,从盘山公路上俯瞰山下,落西的阳光正好撒向莆田城区,城市生活里残余的喧嚣与浮躁随着落日缓缓收起,随着眼前的绿色和林间的鸟鸣慢慢沉淀。我想:庙宇殿堂常常择深山而建大概与沿路悟得清静心有关吧?
  凌云殿的山门就在这样的思绪中映入眼帘,气势磅礴的凌云殿建筑群让视界顿时从狭长变得开阔,凌云殿和凌云广场融古代园林风格和现代建筑技巧于一体,诱惑着人们的想象,迫使人们去探寻究竟。对于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神灵,我总是相当地敬畏,生怕因为自己的不敬惊扰了他们。凌云殿主祀的是众神之首的玉皇大帝,其庙宇又是如此的雄伟,这种敬畏不免又增添了几分。然而,凌云殿是慈悲的,他用其博大的胸怀包容世间万物,让我的心平静下来,细细地品味着这座古老的殿宇。嵌在墙上的清代嘉庆年间重修石碑今犹存,那些模糊的字纹诉说着前辈的故事;殿里殿外不绝的诵经声和袅袅的香火是今天的不变风景,勾勒出一幅虔诚的敬神图。一位残疾的老人双手撑地匍匐而行,随行的两位志愿者以为他是来乞讨的,没想到他温和地招呼我们一起看戏,他残缺的身体里,流淌的一腔热情令人感动,应和着凌云殿的慈悲与包容。
  凌云殿特意配合这次研讨会组织了规模宏大的玉皇祭典。这场祭典在服装、道具上融入诸多莆仙戏的文化元素,尤其是通赞那富有莆仙韵味的声音令我这个生在莆田,长在莆田的兴化儿女倍感亲切。整个仪程完整规范:仪仗就位;司仪将供品一一献上;主祭、陪祭、与祭、仙女、众神等一一行三跪九叩之礼;恭化财帛祭文、送神;礼成、鸣炮。置身其中,不由得为人类的敬神精神折服,从而感悟一种信仰的力量,这种敬神如神在的膜拜之礼,必然驱使人心向善。
  会议结束了,我的脑中突然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玉皇文化研究会是一个民间文化机构,以一己之力成功举办了一个国际性会议已属不易;再加上它还调动了学界、商界、宗教界汇聚一堂共商玉皇文化的未来发展更是不易。是怎样的一些人才能做成这样不易之事?我想:这次会议的与会人员多是因为被金文亨会长和他的团队的真诚所感动。金会长当之无愧是传播玉皇文化的使者。他在古稀之年担此重担,奔波劳苦,着实令人钦佩。我不知道这位老人的银丝里有多少是因为传播玉皇文化留下的,我只知道呈现在眼前的这场盛会从筹划到举办花了老人两年多的时间;我不知道这位老人到底曾经为玉皇文化传播做过多少工作,我只知道眼前书柜中的摆放的一排玉皇文化方面的书刊装帧精美、文韵十足,令人爱不释手。我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心里还惦记着多少与玉皇文化相关的事情,我只知道仅仅玉皇文化研究会在14年的时间里,在扶危济困、助学奖学、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已卓有成效…… 这位可敬的老人和他的团队守望的永远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与事。
  会议结束,山回路转,凌云殿转身即逝,壶公山渐渐远离,与会的人们渐渐散去。那山、那殿、那人随着满天的霞光,深深地融入大家生命的记忆……陈祖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壬辰金秋莆田壶公山凌云殿举行的国际玉皇文化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