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bolo 发表于 2013-5-20 23:11:21

莆阳会馆地处天安门附近,是明朝时专为,莆籍学子进京应考所建,现已严重损坏,望捐赠

 
 ●地处天安门附近,是明朝时专为    莆籍学子进京应考所建
  ●如今周边征迁,房屋破落,在京乡亲    呼吁有识之士保护重建
  莆阳会馆隐身于京城繁华之中,建筑有明显的莆仙民居风格。  莆阳会馆后院已严重损坏,亟需得到保护,居住于此的梁虎弟夫妇用不太流利的莆田话向记者讲述会馆昔日辉煌。  这里充满了乡情,这里充满了乡恋。他人难懂的乡音,在这里交织成篇。会馆集结了远来的乡亲,走出了科举的状元,这里记述了家乡的掌故和情思。北京莆阳会馆,历经明清两代、被人遗忘已久的莆田人在北京现存最老的“家”。
  莆阳会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果子巷贾家胡同,地址清楚且离天安门就两条街,记者却几经打听才找到了果子巷。
  只见莆阳会馆所在的北出口——果子巷,早已荡然无存,周围数千平方米已是一片废墟,一派拆迁后的狼藉,遍地残瓦碎渣,许多四合院连残垣断壁都不存在了,只剩了空旷和荒芜。
  几经绕道,从广安大街南口方才进入了贾家胡同,但整条胡同几乎也已不复存在。原“胡同”西侧不足百米处已平地耸起了数栋高楼。
  但令人欣喜的是,莆阳会馆还在,尽管它就在这废墟与高楼之间的一个孤零零的角落里。
  敲门进入莆阳会馆,记者见到了现在唯一一户还住在这里的莆籍乡亲后人梁虎弟及其爱人王效华。
  梁虎弟,今年61岁,原首钢轧钢工人,见到故乡人他非常高兴。他热情地介绍会馆里具有莆田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过去,下房一排三间,一间为出入场所,一间为客厅,一房为仆人住室,左右两房各为一排五间。上房是楼房,奉祀妈祖神像以及郑樵、林光朝、陈俊卿、刘克庄四位乡贤。门口还有一对楹联:神力云帆济沧海,帝京香灯似湄洲。”梁虎弟说,莆阳会馆建于明朝,当时是专门为了便利同乡举人们来京参加礼部会试的,让他们在这里读书、准备应考。
  莆阳会馆原址在北京高家寨,称旧馆。祖籍福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京供职时,曾一度携夫人郑淑员在这里居住过。 旧馆后因岁月渐就倾圯而致荒废。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莆籍大清铁面御史江春霖倡议售旧购新,将原在高家寨的旧馆址出售,并在贾家胡同另建新馆。
  王效华说,她和梁虎弟结婚时就是在会馆里办的,梁虎弟家四代居住在这里,他爷爷梁展章年轻时曾经是会馆的会计,后在北大教书。
  梁虎弟说,“馆”即家,家即“馆”也。他的父亲曾经和他说过会馆的意义:在乡人眼里,同乡会馆就是身在异乡中的“故乡”,一跨进了会馆,顿生还乡之感,见同乡之人而喜,即使在乡里素昧平生、不识姓名,一旦用乡音聊起,犹如兄弟在异乡相遇。用同乡之谊这条纽带,把会馆内乡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起丈夫一家与莆阳会馆的渊源,王效华还翻箱倒柜地找出了梁虎弟的出生证。
  “当年听父亲说起过会馆的模样,院内宽敞,绿树成荫,花香蝶舞,是个读书的好场所。”梁虎弟说,后来时代变迁,会馆变成了民居,这里最多时住了12户人家。
  说到这,梁虎弟将记者引到了会馆大门口,他指着大门说,原来有门楼,大门上方还悬挂着“莆阳会馆”匾额,门口原有对联“荔子故乡来旧雨,杏花及第报春风”,可惜由于历史原因,会馆内妈祖神像及四乡贤等古迹,连同门外的一对石狮一起都丢失了。
  梁虎弟告诉记者,莆阳会馆几经磨难,前些年在家乡政协委员沈正熙和北京文物保护志愿者的多方努力下,在北京市西城区文物局的支持下,曾一度已遭征拆的会馆得以保护下来。
  王效华说,西城区文物局工作人员在与他们聊天时曾说起,历史上全国各大省、市虽有在京建立会馆,但当时一个偏远地方在帝京建馆实属罕见,足见莆田人对文化的重视,莆阳会馆已成为莆田在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护。
  虽然会馆在征拆中有一堵墙和一间房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梁虎弟一家仍在这里生活。他说:“我生在这儿,在此终老是最大的愿望了,希望家乡有识之士能重建会馆,期待莆阳会馆的新生!”  朱志敏徐学仕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阳会馆地处天安门附近,是明朝时专为,莆籍学子进京应考所建,现已严重损坏,望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