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马云 发表于 2013-5-25 23:38:05

莆田二十四景之莆田壶山壶公致雨造福百姓

  据史料称,距今一亿多年前,地球演变剧烈。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 ,属中生代;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那时的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 。今天的湄洲湾,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成今的壶公山。地质人员曾在山 上发现有贝壳及船钉、船板残块,还发现有海泥层及粘上海蛎壳的礁石类岩石。这些地质内涵证明了 壶公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一些文献资料表明,壶公山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大景观。多少年来, 人们只要从远近不同方位观察此山,山峰上若是云雾迷离,必是雨前征 兆,于是就有“莆田壶山致雨”之景,对于农民而言,这一自然景观还可为 农事作天气预报。
  从莆田城区车站乘车,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壶公山接近山顶的莆田最高寺殿凌云殿。一条盘山公路绕山而上,沿途可观赏壶公山上半部不同方向所观察到的不同形状,有时如一只卧虎、有时如一尊古代酒壶, 有时如一只倒地葫芦……盘山公路两旁,那遍野满山的青松翠柏,枇杷龙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无限。到了凌云殿前门,一路风光在此形成集结点,只见凌云殿气势磅礴,殿院层层迭迭有直上云端之感。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极目远处,海天相接处便是浩淼的湄洲湾,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无,阵阵海风引起林涛吼鸣,更显得壶公山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凌云殿面对金炉峰。说是金炉峰,倘若你从殿内越过殿脊眺望,那峰顶活象一朵蓬勃开放的莲花。殿西向一华里处,就是栖云寺。顾名思义,这寺的四周在春夏节,有云丝飘浮其间,整座寺变成云栖之处了 。凌云殿东面有处桃华洞,相传,这洞里古时住有仙人,仙人从别处移栽此地的桃树尤其枝桠交错,茎粗叶茂,结的果实硕大无比,香甜爽口 。殿北可达云霄洞,那洞里云雾穿行,奥秘无穷。
  关于莆田壶山,据说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这凌云殿原名就叫“灵云岩精舍”。自唐以降千年来沧桑巨变,山上仍有不少遗迹遗景供香客游人观赏。北宋诗人柯应柬游览壶公山寺院风光后,感慨赋诗曰:“方壶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蚝带石,穴边时有蟹寻湫;云飞岩岫来龙聚,风送潮音入虎丘,景物无穷供眼界,一钩新月促归舟。”此诗概述了壶公山的形成缘由以及当时湖光山色的极致情景。南宋末年陆秀夫携少帝避难途经莆田时也游览过壶公山,在白云院落脚时也留有《夜宿白云院》诗数首,其中一首曰:“松花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此诗既抒发陆秀夫护少帝坎坷经历后的心境被莆田壶山秀色所感染引起的情怀,写出山上长松奇石,雕栏回廊的景观,也寄托二人犹如那破山而来的一双白鹤自由自在翔飞山谷云端的自由自在理想,隐藏着东山再起,收拾南宋江山的愿望。
  1983年十月二十日,登山公路的正式通车,使壶公山游览区名闻遐迩,游人香客再不必徒步攀登而上;1986年,凌云殿旁建成了四层楼的凌云旅社,在殿门和旅社之间,有一颗粗枝交错的千年古樟,遮天蔽日的。在古樟树下的围栏平台上眺望,夜晚可望见北斗星就在金炉峰那座红亭的正上方闪闪烁烁。由于这里空气清新,且透明度极高,每当入夜,仰望星空,那满天星斗如翡翠如珠玉,一盘银月似伸手可托。
  清代以来,壶公山周围36乡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凌云殿;1980年4月,36乡群众重新组成“凌云殿董事会”,并收集各方信众捐资,全面重新修缮凌云殿、传宣殿、福源寺等建筑物。使壶公山的风光名胜日臻完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田二十四景之莆田壶山壶公致雨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