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atuu 发表于 2013-8-30 23:00:05

莆田三月廿三,永福人祭祀莆田妈祖。

  莆田三月廿三,永福人祭祀莆田妈祖。
  妈祖何许人?乃东海之滨湄洲岛上的女神,迄今已一千零五十岁。永福属何地?是闽西漳平市南部著名的高山花园。山与海,相隔甚远,原本是互不相干的,因为民众信奉平安,祈求得福,就把闽西的山与闽南的海连在了一起。
  莆田妈祖原名林默娘,宋建隆元年三月廿三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幼年时她聪明颖悟,长大后,以行善济人为事,专心致志于慈善公益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还因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常为湄洲海峡上遇难的渔舟商船提供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莆田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
  永福是漳平市南部重镇,现有人口五万余人,面积535.5平方公里。她东临华安,南接南靖,西连龙岩,北靠漳平,集镇所在地海拔780米,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早在商殷时期永福就有陶瓷作坊,还盛产竹编斗笠、藤器,培育萝卜菜籽。北宋年间,永福人又因地制宜搞起了花卉种植业,培育出了兰花、瑞香、茶花等名贵花木。千百年来,永福人靠着一副勤劳结实的身板子,挑着陶瓷、斗笠、藤器、萝卜菜籽和花卉,天南地北做起了小买卖,他们挑出去的是当地的农副产品,换回来的却是针线、布匹等生活用品及外界的信息和技术,当然,还有人世间的传说与信奉。
  永福境内有三条河流,南北两条河在集镇处汇合后向东流去,二十几个村庄就沿着这三条河分散密布着。河流虽然不大,但弯多潭深,早年人们白天上山下地干活,幼童、老人无人照料,常落入河潭中溺死,加之防洪措施不到位,水灾经常肆虐。十八世纪,到闽南做生意的永福人发现沿海供奉莆田妈祖,并得知莆田妈祖是“海神”、“龙女”,会护佑人们不受水患,会为人治病祛灾,于是便回告乡民,并从海边引回香火,雕刻莆田妈祖神像,在三条河流汇合处兴建莆田妈祖庙,从此,永福人开始供奉和信仰莆田妈祖,称其为“莆田妈祖姑婆”,在每年生辰日进行祭祀。
  永福人口密集,几万人同时祭祀莆田妈祖难免会显得杂乱无序。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自觉地按照河流走向分成北南东三河,每年轮流做东,主祭莆田妈祖。
  元宵节刚过,永福人就翘首祈盼三月廿三,这个日子没有过,做生意的就不出远门,种田的也不肯挽起裤脚。时日临近了,轮到做东的那一河人家,早早的就杀了猪、宰了鸡、舂了糍、做了粿,一切准备停当,才能放下心来睡安稳觉,单等莆田妈祖庙前的鼓声响起了。响鼓前,做东那条河民众要选出有威望有魄力的长者任总指挥,要推出廉明的人管财务,要找来精壮的汉子当保安,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开支。活动方案要明细,活动用品要备足,活动人员要到位,活动资金要收齐。一切都准备妥当了,总指挥一声令下,莆田妈祖庙前就锣鼓喧天,香火缭绕,鞭炮齐鸣,祭祀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永福人祭祀莆田妈祖一般为期三天。前两天由另两河民众轮流向莆田妈祖奉献祭品,朝莆田妈祖祈福,而做东的那河便请来安徽黄梅戏、漳州芗剧团等,在莆田妈祖庙前搭起戏台,演出传统剧目供游人观看;入夜时分,莆田妈祖庙后扯起银幕,不间断的电影引得四乡八邻的人彻夜通宵驻足观望。庙前供品累累,香火腾腾,香客云集;庙旁影戏如潮,各类游艺项目也应运而生。通明灯火映照下,商贩的叫买声,戏台上高亢的唱腔以及游人的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集镇成了不眠之夜。
  三月廿三莆田妈祖生日这一天,是做东这条河民众主祭莆田妈祖。一大早,众人以村组为阵在莆田妈祖庙前摆起了上百桌的供品,主祭官在莆田妈祖神像前为一拨拨民众宣读祭文,祈求神明庇佑大家平安幸福,风调雨顺。莆田妈祖庙旁鞭炮声不断,神像前燃起的香烛刚被点上就撤了下来。众人口中念念有词,身子起伏叩拜不停……
  突然间,莆田妈祖庙河对岸战鼓咚咚,响铳如雷,原来是永福民间艺人组织的舞龙队、竹马队和舞狮队活动了起来。最为壮观的当属舞龙了,永福人称为迎龙爷。那龙长达几百米,每节龙身上端坐着小儿,两旁由大人们抬护着,龙首龙尾飞舞不停,整条长龙跟随被后生仔抬着的莆田妈祖神像游遍永福大街小巷后,又深入沿河各村庄,接受乡民的顶礼膜拜。四乡八邻的民众用脆响的鞭炮夹道欢迎莆田妈祖与龙爷,神游把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永福变化日新月异,她成了著名的中国杜鹃花之乡,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全省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富裕起来的永福人并不单纯追求神明的庇佑,他们也借助祭祀莆田妈祖这一民间习俗,开展起宣传各种新风尚的精神文明活动。三月廿三那一日从四面八方赶到永福观看热闹的民众从中完全可以感悟到永福人的与时俱进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田三月廿三,永福人祭祀莆田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