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va 发表于 2013-11-15 14:50:12

莆田兴化商帮中的“何元记”糖行的经营者何元育生意经

 旧时期的中国自鸦片战争“五口通商”以来,处于福州经济中心“金三角”地带的双杭地区,商业十分繁荣,是省内外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许多商行都按经营商品种类和地域的不同组成“商帮”,其中经商历史最久、资本雄厚、势力最大、最负盛名的首推“兴化帮”。
  莆田兴化商帮中的“何元记”糖行的经营者何元育,字玉山,排行三十,故有“三十哥”之称,莆田城郊张镇人。何元育出身穷苦,初到福州时在大桥头(今解放大桥)旁“美且有”糕饼店从事推销和介绍生意的工作,从中收取佣金。平时勤劳俭朴,惜财如命,一文钱都不肯乱花;后攒下一些钱,在下杭街开起“何元记”糖栈,主营糖类也兼营闽南土特产品。
  何元育开设何元记商行,因经营有术又恰逢机遇,嗣后业务从本市、本省扩展到长江以北一带采购“北货”,做到糖业与京果业并举,生意十分兴隆。被人称为“食糖大王”。他经几十年的艰苦创业,积累了不少资金。当时因顾虑国民党政府吏胥差役的敲诈勒索,他仿效加入葡萄牙国籍的做法,更换招牌为“立生”,以“葡商洋行”的面目出现作为“护身符”。
  然而,抗日战争开始,“何元记”业务日渐式微,产业也先后变卖,将现金转向放高利贷赢利。他的数十年积蓄,就在儿子的不肖和法币、金圆券、银圆券、关金券、本票魔幻般的变化中,荡然无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就将商业收盘,又将房地产全部变卖,用来放高利贷,妄想发财,但事与愿违,因国民党货币不断贬值,他的数十年辛苦积累化为乌有。
  当时售往福州以板糖为主,并转销闽北各地。至于“兴化赤糖”,多数转运上海、南京、宁波等地出售。据莆田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兴化商帮在福州》中介绍,当时,台江下杭街糖行连着糖行,可谓糖商一条街,主要有“何元记”、“兆记”、“元通”、“大丰”、“大有”、“建东”等糖行(栈)等二十多家,兴化商帮占80%,其中以“何元记”名声最大。除何元记外,还有新兴、福兴2家。
  新兴糖行,是华亭人陈芹开设的,他原在仙游开设糖行,因业务扩大,又到下杭街再开设糖行。当他了解到安徽省屯溪一带农民,每年秋收时,多以赤糖整饭,饱腹下田,免得脚气水肿病。因此,中秋过后,赤糖价格往往高于白糖,当地米价又便宜,他就运赤糖去,换回大米,获利颇巨。福兴糖行是仙游东门内楼厝人戴启燕开设的,地址在下杭街,他继承父业,以焙制兴化桂圆干起家,后又经营桂圆干、食糖为主。□修 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田兴化商帮中的“何元记”糖行的经营者何元育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