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 发表于 2014-1-23 12:41:52

莆田话教学第十一课是关于莆田话一至十数字方面的介绍以及莆田方言分布图

      莆田话教学第十一课是关于莆田话一至十数字方面的介绍以及莆田方言分布图: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AxNzYwNzg4/v.swf
    莆田话方言大多数是分布在福建省。分布地点:莆田市全境荔城区、秀屿区、城厢区,涵江区、仙游县、湄洲湾南北岸、湄洲岛。
  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毛厝村;泉港区界山镇;涂岭镇小溪村、白水村、后望村。
  福州市平潭县(现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南海乡)塘屿全岛(前塘屿乡)。
  福州市永泰县葛岭镇万石村;城峰镇高峰村的一半;岭路乡的七斗、叶洋、云山、对山、长坑、寨下;赤锡镇淡油村、石竹村、东坑村、念后村、蕉坪村;梧桐镇潼关村、后溪村、西林村(西林、长太洋)、丘演(芹菜胡)、小白杜;嵩口镇的赤水村、里洋村、月洲村青坑岭、村洋村仙炉、大喜村陈坑、佳洋村的下林坑;洑口乡吉坑村、紫山村;东洋像仑坪村、彭洋村、长畲村;同安乡尾林村。
  福清市新厝镇大部分(除棉亭村、北山自然村以外的地方);渔溪镇东漈村、联华村梧瑞自然村、红山村(下姚、半岭、赤岐)、水头村部分、建新村部分、苏田村部分、钟前村马头崎自然村、柳厝村石塘顶自然村、南升村部分、双墩村新厝一部分;东张镇崔后村、岭下村、金芝村、双溪村部分、芦岭村、漈山村部分、玉林村部分;一都镇后溪村、善山村(松山、吴斜、菜林底、田万)、罗汉自然村以及鸟囝山;镜洋镇墩头、东风、梨洋、玉埔、下施、浮山、长征村部分、镜阳村部分、北张村部分、前张村部分;音西街道云中村岭口自然村;江阴镇小麦村、下石村部分。
  福鼎市澳腰村、后港村。
  福安市下白石镇的部分村落。
  霞浦县溪南镇岱岐村、长春镇渔家地。还分布在广东潮州、汕头、 揭阳、普宁、 汕尾部分、梅州市大埔县、丰顺县、海南省,湛江、雷州、茂名的电白、茂港区 ,茂名附近阳江的微部分、四邑微部分.千年以来本来是隶属莆田县的新厝镇在解放后割给福清等地的大部分地方。部分分布的有:泉港北部、东部,永泰南边、福清西南边和原来的莆田县新厝镇东边、北边的镇的某些村、西边,广东的韶关、广西东部、南部,浙江温州南部、东部,舟山群岛、江苏宜兴,兴化,安徽的歙县等市、县的部分地方。“厝”,莆田话,意思是房子。或飘洋过海,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在台 湾,有不少寮、廊、莆、“莆”字的同音字埔、蒲、浦、厝、坑、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莆仙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当地话同化了。
  莆田话方言相关历史简介:
  广东和海南的莆田话分布区多为莆田人直接移民过去的。虽然随着移民外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受到当地的周边方言影响,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但上述这些广东、海南、浙江、广西等地地方方言来源于莆田话,广东和海南的莆田话分布区多由莆田人直接移民过去的。
  大致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亦思法杭兵乱,明朝,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头、湛江、雷州和海 南 岛,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唐朝后期、宋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话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兴化方言岛。
  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潮州、汕头、海南岛等地,因此这部分移民到潮汕的莆田人带有某些泉州话或漳州话的特点。
  主体移民路线:莆田直接到- -潮汕,少量移民路线:莆田-泉州-潮汕、莆田-漳州-潮汕、莆田--泉州-漳州-潮汕
  潮州话主要来自于闽方言莆田话,而莆田话本身就和泉州话、漳州话有区别,所以潮汕话开始就和泉州话等有很大区别,潮汕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汕长期远离祖籍地闽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邻,和漳州相邻,容易受漳州话等其它方言的影响,但是潮州话是以闽南莆田话为基础的受漳州话等影响的闽语。
  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与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与漳州相邻,所以莆田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大于泉州话受福州话影响程度,而且莆田话难以受漳州话影响。
  莆田话和粤语有很多可以互通,莆田话和粤语的某些部分区别很困难,受粤语影响的潮州话仍然通过另外的方式保留了莆田话的部分特点。莆田话尽管受福州话影响但在文白对应、语音结构、基本词汇、语法等还是保持和泉州话大体相同的,莆田是闽南中人地矛盾最突出的,唐朝后期开始大量莆仙人因谋生或迁徙他乡,例如移民泉州漳州并且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几百人到几千人,很少有万人以上的,相对于已经在泉州、漳州的人来说是少数,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况有的莆田人已经移民几百年到几千年,早就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了。因此如果一个莆田人很长时间在泉州漳州,他能比较容易地学会泉州话漳州话,在泉州、漳州的莆田话比较容易地转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 因此移民泉州漳州的莆田人的莆田话不久就被当地话同化了,所以在泉州漳州不容易形成兴化方言岛。 莆田县界东北,千年以来一直以莆田县新厝镇北边蒜岭与福清交界,新厝一带在自从莆田县成立时就隶属莆田县,自古就居住着几万莆田人,该地自古就使用莆田话,是莆田话区的一部分。
  新厝镇在解放后因为福清要发展工业而被划给福清。原来的莆田县文秀乡苏田里,安香里,明朝时割给福清县,是今福清市渔溪镇西部、东张镇西部。泉港区前身为兴化府仙游县(今莆田市仙游县)部分和惠安县部分地方融和而成。莆田县设县于南朝,100多年后划莆田县西部地设清源县,后改名为仙游县,莆田县设立300多年后设立惠安县。泉港一带由于泉州话与莆仙话的融和和莆仙话被泉州话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与泉州南部话有些不同的方言。
  明朝末以前,界山镇,特别是相接枫亭的多个村落的语言则是莆仙话,这些村一直隶属于仙游县下区连江里(即今仙游县枫亭镇),讲的是莆仙方言,流行的是莆仙习俗——至今,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 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但由于地理位置邻惠北,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籍贯的李恺,以上述村连同本来同在枫亭境内的几个村(今属涂岭镇)与惠北地缘邻,便于管辖为由,提议把这些村从仙游县划出,划给惠安。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这些村买下,从此这七个村落计有1万多亩土地、一万多人,便划给惠安县管辖,并把位于白水坑的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界山镇北部,并把界碑新址重新命名为界山村交界塘。据古代《莆田县志》、《枫亭志》载,当时这些村落虽划归惠安管辖,但这些村税粮仍由枫亭负责。后龙、峰尾、南埔三镇的方言介于闽南语支泉州话与莆仙话之间,由于两种方言片区的交叉同化融汇,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而界山镇等镇,特别是相接枫亭的某些村的语言则仍然保留是莆仙腔还没有被泉州话完全同化——人称“顶路话”。
  自明末至今,由于地域管辖的变化,“顶路话”也多少融进了“下路话”的某些成分,是被泉州话部分同化的莆仙话。莆仙话的底子是闽南话。由于泉港一带和莆仙相接,交流频繁,不像泉州或漳州的其他地方不与莆仙相接或离莆仙很远,部分莆仙话得以保留还没有被泉州话完全同化或部分被泉州话同化而有泉州话的词汇。
  莆田与台湾的关系:莆田古代海运业、远洋贸易发达,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经地少人多,迫使多数莆田人背井离乡移民外地,在宋朝时就有莆田人迁徙到台湾,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侵略,清朝的沿海迁界时陆续有莆田人迁徙到台湾,移民原因是人口过多和逃避战乱。还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移民到台湾,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在台 湾,有不少寮、廊、坑、厝、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兴化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很快就被就被当地话同化了。祖籍莆田的的台湾同胞最少占台湾人总数的30%以上,还有部分莆田人是迁徙到泉州漳州几百年后再次迁徙到台湾,这部分的莆田人被登记认为是泉州人或漳州人,他们的莆田话已经同化成泉州话或漳州话,他们在明朝和清朝的籍贯是泉州或漳州,但他们的更早祖籍是莆田。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
  清代,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条件人民渡台,清朝官府有登记的莆田人、泉州人只能从泉州官方渡船,还有大量莆田人直接从莆田到台湾,有登记的人数只占莆田人渡台总人数的很小比例,这和漳州、泉州的自渡台湾的情况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过官渡而是自己渡台。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 (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他还到漳、莆田(兴化)、泉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莆田(兴化)泉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莆田(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莆田和广东东部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1862年,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再次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官渡渡台禁令。
  或飘洋过海,随着他们的足迹,兴化方言也被带到各地。远的如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有兴化方言的分布,在台 湾,有不少寮、廊、莆、“莆”字的同音字埔、蒲、浦、厝、坑、店地名前冠以“兴化”,这表明在今日的台湾,也有大量莆仙方言的踪迹,只是有的被当地话同化了。
  莆田话方言形成条件:
  在汉语方言特别是福建诸方言中,兴化方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其语音特点所决定的。莆田历史上人才辈出,自古就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中央政府各部部长)近70名,以上数据没有包括已经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是历史上在全国有名的科举名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田话教学第十一课是关于莆田话一至十数字方面的介绍以及莆田方言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