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哥 发表于 2014-7-25 11:12:45

“廉官第一”莆田仙游县人郑照

 “廉官第一”郑照故事:
  明代莆田仙游县人郑照(1401—1471),字孔昭,仙游西乡翁都村(今大济镇中西部文殊村)人。从小精勤好学,操守耿介,后入明廷国子监念书,学业优异,被派任江西安远县令,连续三任(每任三年)成绩卓著。后又任江西德安县令,又是三任,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旧版仙游县志有他的传略,称他“无失政,无冤民,操守甚峻”。
  郑照于明正统年间由太学生授安远县(今广东钦州)令,改德安县(今属江西)令。他“持身皎如玉雪”。在他近二十年的为官生涯中,经常亲临民间,和老百姓拉家常,谈生产生活情况,谈勤俭持家等,了解民众疾苦,村民有什么要求或建议,可以直接到县衙里找他反映。县里要实施新政或项目时,必和当地父老商量。他说:“我是地方父母官,老百姓就是我的儿女,儿女要见爹娘何必差役传达。”。
  按惯例,当时县里有一种合法收入,就是吏胥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官,当做县官的特别办公费。但郑照把这一笔收入全部缴公。被他的廉政所感动,连德安邻县有股匪盗都相约不去扰乱郑照治境的社会治安。
  明英宗正统年间,都御史兼江西巡抚韩雍考查江西工作时,裁汰一大批不称职的官吏,独对郑照为政赞赏有加,当时江西七十三县考评中他名排第一。英宗皇帝便要他上京觐见,准备赏赐。但郑照上本谦辞说:“卑职官小,病多,若然晋京见文武百官必须下跪参拜,体弱不支”。英宗便赐他佩带“金锁铁铃”入朝,并诏命在朝百官,听到金锁铁铃声音,就要低首立正,不得举头正视。郑照得到这一异常的赏赐,便于当年中秋节见帝。英宗皇帝听他的政绩汇报后,大为满意,当殿赐给他“廉官”的荣誉称号,还把西蕃进贡的十只白鹤也赐给他,旨在誉他有高尚的琴鹤情操。此后,在郑照的每一幅画像上都佩带有“金锁铁铃”。
  郑照晋京见帝得到“廉官”封号后,朝中一些奸佞很不服气,便制造谣言说:“郑照,为政徒有虚名,未必那么清廉公正。”要求派员复查,英宗只得准奏,但复查结果是郑照居官多年,家贫如洗,其夫人还抽柠麻纱织布以维家计,因无力抚养五子,竟把四个儿子分别送与善化里的章家、方家、杨家和本村翁家。英宗听了非常感动,下诏在过去赐给郑照“廉官”荣誉封号下,再添“第一”,合为“廉官第一”。
  他53岁退休回乡后,跟耆老们制订乡规民约,倡导良俗,教育弟子,戒绝游惰,力耕勤读等。后来迁住县城南门后嵩巷,全家生活依然俭朴。有一次孙子口渴,想讨钱买个梨吃,他只给一杯开水止渴。他的言行对当时社会风气起了良好的化导作用。郑照71岁因病逝世,葬墓于仙游东门外宝坑村。建于明朝的翁都“清介郑公祠”供后人瞻仰。

  点评:
  郑照任江西省九安府德安县知县,为官清正,两袖清风,皇帝赐给“廉官第一”匾额。郑照生前只是一个七品县官,却有那么廉洁的情操和爱民的政绩。明郑纪赠联名“廉政起心被,敕封清官扬正气;忠心报社稷,钦赐贡令传家声。”莆人明状元柯潜有副对联赞他:“拜命治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乞辞归故里,一瓢清水付儿孙。”柯潜还赠郑照诗云:“闲因投笏早,贫为守官廉。一瓢颜子乐,三韭杲之贤。”昔孔子高徒颜回,贫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腌制)、瀹(汤煮)韭、生韭杂菜”,一韭三做,故称“三韭”。柯潜赠诗借古典极言郑照之清贫贤廉,既是“廉官第一”的郑照仕途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也道出古代清官“宁廉而贫,不贪而富”的高风亮节。正如明代福建主考官李汰坚拒贿金以诗明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他深知“廉而贫”之道,面对义利,态度鲜明,宁为“贫儒”,黄金难买。“清介郑公祠”内有明代郑泰赠枢联:“江洲治政伴鹤琴当日共传心似水,彭泽赋归看松菊千年犹仰望为山。”        修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廉官第一”莆田仙游县人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