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 发表于 2014-8-4 10:48:36

新书<兴化状元史话> —— “天子门生”魁天下

  编者按:历史上的莆田是名副其实的文献名邦,其最为灿烂辉煌且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创造了引人瞩目的科举文明,出产了数目众多的进士名儒、显赫家族。虽然在统计口径、进士的具体数量上目前尚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多种历史资料其实都指向了一点,这就是宋明时期莆田科举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比较靠前的排序。如果以地域面积和人口数据综合考量,其名列前茅之誉确实并不为过,也不是我们后辈子民的狂妄自夸。
  在推崇乐道这些数目繁多进士的同时,我们自然会将目光投向到这一群体中最为独特的一小部分、号称“天子门生”的状元的身上。值此公历六月“高考季”,在三月号推出《“读书声里是吾家”——莆阳进士传奇》专题之后,本报本期又推出《“天子门生”魁天下——兴化状元史话》专题,旨在呼应一下“莆田高考季”,对莆田古代进士文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海内外乡亲一起重温一下“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集体家训,以期达到弘扬莆田“文献名邦重教兴学精神”之良好期望。
  一
   状元和榜眼、探花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有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现象之一。按清赵翼《陔余丛考》的说法,“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自武后初试贡士于殿前,列其等第,门有例有奏状,其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榜眼之名起于北宋无疑。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宋南渡后固以第三人为探花矣。”这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之名的由来。特别需要一提的是状元,他是进士集体中的第一名、佼佼者,其为古代读书人毕生向往的最高目标,人生孜孜以求的最大梦想,得来非常不易。一旦中了状元,不但名震京城,而且传扬家乡和全国,光宗耀祖,前途一片光明。
  万丈高楼起于足下。古代状元来于秀才,从秀才到状元必须一步一步地攀登才能到达顶峰。自唐至清,要投考进士、状元必先考取秀才即生员资格。通过府、州、县学考试合格,进入学校学习即为秀才。有了秀才资格后,经济上可以免交丁粮,成绩优秀的还可成为食廪者,即享受官府每年约4两银子的津贴。同时,秀才在饰物、顶戴、服装上也异于平民(包括大商人)。还可以自由见官, 不必象百姓那样行下跪礼, 即使犯有过失或触犯刑律, 也不会受到责骂和体罚。如果地方官鲁莽, 对秀才非法动刑, 就可能会受到参劾而丢官。清世祖在实录中说,朝廷选取生员即秀才,目的在于“朝廷复其身,有司接以礼,培养教化,贡明经,举孝廉,成进士,何其重也”。
  史料记载,莆田明代状元林环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  唐宋两代,秀才可以从地方直达京城和太学生一起报考,参加进士科考试,根据名额,择优录取为进士包括状元、榜眼、探花。明清两代,正式规定三级考试,即乡试、会试与殿试。府县秀才要先考取举人,获得资格,才可进京报考进士以及状元、榜眼、探花。古代,兴化数以千计的读书人就是这样从位于偏僻的东南沿海兴化府走向繁华的京都,考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的。唐至五代,林藻、徐寅等西入长安,北上大梁,投考中了进士。
  唐代进士每科名额很少,约二三十人。宋代进士名额各科不等, 有时甚至多至千人以上的。明清两代规定,全国每科录取进士名额三百人, 三年一科也成定例。还规定,考中进士的,一般都先分配到各部观政即实习,以后再授予官职。成绩优秀的参加翰林院考试,及格的即为庶吉士,继续读书,三年后授检讨。唐代进士第一名即为状元,宋以后礼部考试合格即为贡士,第一名为贡元,皇帝面试第一名才为状元,可授翰林院修撰。
  明代兴化人、进士、地方志专家黄仲昭感慨地说:“吾莆科第,眆自唐之贞元,然迄于五代,仅十有三人而已;宋三百年间,举进士者九百七十余人,预诸科、特奏名者六百四十余人。其间魁天下者五人(作者注,加上武状元为六人),登宰辅者六人,有文武并魁者,有魁亚联擢者,其盛极矣。”两宋时期,弹丸之地的兴化进士之多,状元之多,在全国不多见。
  清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载,“明时兴化、泉州科甲最多,乡试每占通省之半。”明代,兴化中举人者近二千人。据载,明一代,福建乡试九十一科,第一名即解元,兴化占三十一人,泉州二十一人。自明代起,只要有了举人身份, 也可以获得一官半职。正如《儒林外史》所写, 两个穷秀才周进、范进,平日受尽别人轻蔑和凌辱,一旦中了举,“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不到两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头都有了。
  从史料上看,古代兴化确实科甲鼎盛,曾产生了1700多名进士。如果将诸科、特奏名等都统计起来,进士的数量则可达到2400名左右,武进士也有二三十之众。在这其中,有史料明确记载、明确科榜、正儿八经的文状元有7名(徐铎、黄公度、郑侨、吴叔告、陈文龙、林环、柯潜),武状元有1名(薛奕)。倘若将会试第一和传说记载的都包括在内,即包括徐寅在内,莆田古代的文武状元就会有13名,其中文状元10名,武状元3名。总的来说,有的研究观点认为,明代莆田进士的数量名列全国府一级第八位,可以称为“进士之乡”,也可以称为“状元之乡”。
  二
    莆田民间有“延寿桥头出状元”之说。事实上,传说中的第一位莆田状元徐寅出生于此,有明确科榜、为正史承认的第一位莆田状元徐铎也是从延寿桥头走出的,其为徐寅之八世孙。
  状元除称状头外,还称榜首、鼎元、殿元,可谓为进士们的领袖。状元为皇帝钦点,是名符其实的“天子门生”。状元“榜第揭出,万人观之”,游御街,人们摩肩接踵,争睹新科状元的风采。还有传胪、赐榜、授官等一系列荣耀的仪式。状元备受礼遇,受到人们普遍的羡慕。有人写道,“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在兴化历史上,虽不像苏州有“苏州出状元”之誉,但在府一级,莆田的状元算起来也是比较多的。他们的人生,有的几度辉煌,中状元时一度辉煌,仕途顺畅、官至正副相又是一度辉煌,死后朝廷赐封、赐谥,又是一度备享哀荣的辉煌;有的中状元之初辉煌,而死却很悲壮;有的刚中状元时辉煌,尔后一生坎坷。总之,他们的人生之途非常殊异。
  印证白塘镇洋尾村一带科甲鼎盛的“白塘科第”。  徐铎,字振甫,莆田县人,徐寅的八世孙子,兴化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志书说,“徐之先,闻人代出”。徐家世代以诗书、志节教育子孙。唐末五代时,徐寅“擅辞章”,名闻朝廷和八闽。徐寅儿子稍显沉寂后,到了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徐铎出生了。后徐铎与其兄徐锐共读于延寿万卷楼。他记忆力极好,过目不忘,学问长进之快令乡里称奇。宋神宗熙年九年(1076),25岁的徐铎考中状元,其兄徐锐也中了这一科进士。这年,兴化学子十二人上了进士榜,还有一人中了武状元,轰动京城开封。
  徐铎中状元时年纪很轻,英气焕发,仪表堂堂,举止谈吐平稳持重。之后,按规定授予六品官职,派到镇东军(今浙江绍兴)任节度判官。当时正是王安石推行变法措施之时,不久,又遇“元佑更化”,几经反复。初入仕途的徐铎也被卷进斗争旋涡,虽有起落,还是平稳上进。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徐铎进京任职给事中直学士院,与人一起编纂《元佑诸臣章牍事状》,他支持王安石、章淳变法派主张,受到非议。尽管如此,他仍升任礼部侍郎。他对于政事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宋徽宗时,随着政局变化,徐铎由龙图阁待制,出知山东青州。又受到弹劾,被贬到浙江湖州,任湖州知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后来,又转为吏部尚书,在仕途上进入巅峰。退休后,于崇宁四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兴化历史上第二个状元是莆田县人黄公度。他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唐“闽中文章初祖”黄滔后裔,政和进士黄静之子。高宗绍兴八年(1138),二十九岁的黄公度入京应试,礼部会试时为会元,殿试时又高中状元,连中二元。作为“天子门生”,高宗特授他京官承事郎以及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节度推官。在泉州,他一干就是七年。他忧国忧民,很好地处理流民问题,安定了地方。绍兴十五年(1145),他调回京城,授秘书省正字。他为人正直、刚毅,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抨击奸相秦桧弄权误国,与贤相赵鼎往来密切。秦桧十分忌恨他,当年就把他罢官,让他干闲职即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又把他贬到岭南,在广东肇庆当通判,又代理南恩州知州。在那里,他“除敛横,增学禀,广贤才”,很有政绩,尤其于教育方面建树颇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人们评说,到了这时,这蛮荒之地的南恩州才“始有登第者”。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后,高宗调他到吏部,任考功郎。他向皇帝提出治国之策,特别是关于吏治的建议,高宗“嘉纳”。 但他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八岁。
  郑侨是兴化历史上第三位状元。他一生仕途顺畅,官至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知枢密院事,参与执掌军政大权。
  郑侨,字惠叔,号回溪,宋兴化县人,为史学大家郑樵堂侄。他生于绍兴十四年(1114),家学渊源深厚,又勤奋好学,学有所成。乾道五年(1169),他状元及第,授签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在救灾方面颇有政绩。三年后,他调任校书郎,他的建议经常得到朝廷的采纳。后他转任着作郎兼国史实录院属官,还侍讲东宫。他操守自重,在任提举江南西路茶盐时,振纲铲弊,不严而肃,又受到好评。后回朝任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曾奉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庆元时,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因言得罪,知福州。以观文殿学士退休。逝世后赠太师,谥“忠惠”。 后人评价他为人为官,气节“端重清静,不市恩,不植与党,不私好恶”。
  吴叔告,字君谋,宋莆田县人。他生于绍熙三年(1192), 自幼好学,志书说他“捐介寡合”。 端平二年(1235),四十二岁的吴叔告入京应试。这一年,14位兴化学子考中进士,吴叔告名列进士第一即状元。他壮年时走上仕途,颇有奋不顾身的样子,性格耿介,理宗授予秘书郞后,因建言有违圣意,被贬到抚州任知州,“其治以正风教,扶善良为先;稽簿市,核隐漏,以佐籴本;选官舟代募舟”等,颇有政声。后调回京城担任刑部侍郎。又先后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袁州、漳州、衡州、常严州知州或知府,也都颇有政绩。景定年间任尚左郎官、实录院检讨官,曾为殿试覆考官。任大理少卿后又到地方,提举浙西常平事。咸淳元年(1265),他致仕返乡时,“归装萧然”,清廉可见一斑。他病逝于家乡,终年七十三岁。
  陈文龙,原名子龙,字君贲,别号如心,宋莆田县人,绍定五年(1232)出生,为兴化望族和官僚世家之后。他从小很有志向,聪慧苦学,在太学时文词气节就出了名。他熟读儒家经典,一直怀着耿耿的报国之志。咸淳四年(1268),他状元及第,历官监察御史、抚州知州、左司谏、侍御史、参知政事、闽广宣抚使等。他生长在南宋政权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危亡的时刻,他重气节,反对妥协投降,坚决主张抗元。当临安为元兵攻破,南宋亡后,他回到家乡,“殚家财,募万兵”,起兵拒敌,杀劝降使者,抗战到底。兵败被俘,敌人软硬兼施,要他投降。他誓死不屈,坚定地回答:“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迫耶?”后被押往大都,一路绝食,至杭州时,“谒岳飞庙大恸,即夕死庙中。谥忠肃。”
  他一生怀着坚定不移的报国志向和为国为民牺牲自己生命的决心,但是仕途却十分坎坷,最后为国捐躯,成为与文天祥“隆名并峙”的民族英雄。有史书记载,他曾为后代留下一首世代传颂的《诀别》名诗,可谓千古绝唱。
  林环,字崇璧,明莆田县人,先祖为林披。黄仲昭《八闽通志》介绍说,他“幼聪慧,读书数遍即成诵,甫成童肆笔成章。”当时,同乡、尚书彭韶赞扬他“过目成诵”,“百问百答,援笔立就”。人们公认他是兴化才子。果然,永乐四年(1406), 他入京应试考中状元。他颇受永乐皇帝赏识, 先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即升为侍讲。他二次担任会试考官, 为国家选拔人才。后人评说,“所取多为真才,声名籍甚”。 他学识渊博,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这一重大文化工程,为《书经》总裁官, 在文化事业上做出重要的贡献。明成祖永乐很信任他,“常侍帝侧”。永乐十三年,明成祖亲率大军从北京出发,远征漠北,林环随军出征。在长途行军路上,他还为皇帝讲经,后因劳累过度病逝,年四十。
  柯潜,字孟时,号竹岩,明莆田县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他出生在莆田县壶公山麓柯山,从小“警敏嗜学, 喜赋诗”,长大后“质貌俊伟,容止雅饬”,为人温雅端慎。景泰二年(1451),他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他曾与同僚相约互勉,不附势,不鬻私,故亲友,厚交往,或去或取,一以直道裁之。 他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不久,他升任左春坊左中允、司经局洗马兼修撰。与修《历代君鉴》、《天下郡志》,还任过应天府主考官,选拔人才,公正无私。后任尚宝司少卿,编修《玉牒》,后又任翰林院学士兼经筵官, 又担任会试主考,参与纂修《英宗实录》。宪宗成化二年(1466), 他一度掌翰林院,“维持公正,人心帖服”。 后又任少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国子监祭酒。成化九年(1473) ,他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修葺一新的白塘“佥判第坊”。  薛奕,字世显,兴化县人。他生于1052年,曾在仙游县枫亭会心书院读书,习文又习武,武艺高强。经过地方比武,脱颖而出。熙宁九年,他和同乡徐铎等相伴入京应试,夺魁考中武状元。之后,被兵部派到位于宋、西夏边境的凤翔府任都监。不久,升为正将。元丰中,西夏入侵。薛奕奉命率兵参战,双方在银川寨激战。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不幸壮烈殉国。这一年,他才三十岁。朝廷追赠防御使。其子薛安靖,也以奕死补官,后官至全州都巡检使。
  兴化状元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精英,入仕前修身,满腹经伦,身怀绝技,又经儒家思想熏陶,注重道德修养。中状元入仕后,忠君爱国,勤政廉政,治国平天下,虽然仕途宦海顺畅或坎坷不一样,但都为国家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可以说都是青史流芳。
  三
   考察兴化状元,尽管各人的出身经历、遭际机遇、志趣爱好、道德修养不同,但是自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刻苦学习,经历十年寒窗苦读,才华出众都是一样的。关于他们的此类轶闻趣事,时人后人都予以积极的颂扬,如“一方文武魁天下”、状元和榜眼比智、郑侨娶妻、廷争状元、柯潜跳墙等。
  位于延寿桥头的“状元井”。  ——宋神宗熙宁九年,在开封发生了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当公布这一科会试、殿试结果的时候,京城震动了。远在东南沿海的兴化军,居然有十四人考中进士,而且,文状元、武状元都是兴化军人。这一科,曾获得状元资格的徐寅八世孙徐铎夺冠,正式高中状元,“以文章魁天下”, 实现了先祖的梦想。其兄徐锐也为同科进士,即兄弟同进士。这一消息声闻乡里,扬名天下,人们因此赞扬“龙虎榜头孙嗣祖,凤凰池畔弟联兄”。这一年,同乡薛奕经过校场刀枪、弓箭比试,淘汰一个个对手,也夺取了武状元。莆田举子夺取双状元,轰动京城开封府。宋神宗皇帝获悉后,满心欢喜,殿试后特设御宴款待新科状元和进士。他兴高采烈,情不自禁地吟道: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说,“莆阳名重天下自是始。”有趣的是,薛奕中武状元后和徐铎一起回乡省亲,还喜结了姻亲,这可谓是双喜临门。后两人双双亲手栽种了状元荔枝。这些在家乡又是一次轰动。如今,横山和枫亭的千年古荔见证了二状元的亲情与友情。
  ——绍兴八年,全国举行进士科岁考试。这一科既是兴化科举史上,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盛事,兴化军举子14人考中进士,年龄最少的和最大的都是兴化军人。十八岁的龚茂良和七十三岁的林邓都进士及第。状元、榜眼也来自兴化军。当时的状元是黄公度,榜眼则是陈俊卿。公度堂弟黄童也上了进士榜。这一科举盛事又一次轰动京城。后人赞是“四异同科”、“一时荣耀”。公度后来作《会同年共乐台》诗,记述了这一盛况。其诗曰:
  兰省三千事, 莆阳十五人。此时乡曲会,异日庙堂身。名塞乾坤隘,恩沾雨露新。天边三雁远,回首独凝神。
  为什么会出现这般科举奇观, 不少人心中纳闷着,皇帝高宗也觉得奇怪,为了弄清这一奇事的原因,也为了摸清俩人识见,宋高宗召见黄公度和陈俊卿,问“卿家乡何物为奇”。黄答“披锦黄雀美, 通印子鱼肥”, 陈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高宗赞扬陈俊卿的见解深远,后来,陈俊卿官至宰相。
  ——郑侨自幼聪明伶俐,又很好学,少年时就会作诗、联。在父辈郑厚、郑樵影响下,博览群书,才学日进。他不同凡响的才学气质为兴化县县尉看中。县尉认定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请人牵线搭桥,定下婚约,将自己女儿许配与郑侨。后来,郑侨果然高中状元,向皇帝请假回乡省亲,准备与县尉的女儿完婚。这时,县尉病逝,郑侨恰巧在半路上遇到县尉妻女扶其灵柩回乡。县尉妻女看到郑侨衣锦返乡,认为此时不比许时,自家景况一落千丈,要求退婚。郑侨却不改初衷,先是设灵堂祭奠县尉,后正式求婚。县尉妻子又一次婉拒,说先夫虽有此约,但你现在状元及第,我们家境如此,还是请另择高门吧。郑侨深念县尉当年垂爱之情,再三恳求,执意要成就这门亲事。县尉妻女目睹郑侨如此诚恳,最后才答应下来。后来,郑侨如约迎亲,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明成祖永乐四年,又是大比之年,兴化举子26人参加朝廷会试、殿试。解元林环和陈实等5人中试,为进士。殿试时,林环一甲第一名为状元,陈实为第二名即榜眼。陈实心中不服,越想越不是滋味,决定上书皇帝,其书说“取状元不公。”永乐接书,面带愠色,立即召见俩人,提出当面再考一考。陈实表示,“臣能百问百答。”永乐命大学士解缙拟题,当面听取答案。解缙拟出的第一个题目是:“圣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第二个题目是:“记里鼓论?”。林环和陈实才思敏捷,挥毫作答,下笔如流,一会儿就写出来,面呈永乐。永乐御览后,一时也分不出高低,心想,既然自己已批准一甲三人名次,并且公布于众,怎么可以改变呢?要是这样,皇家的面子和权威往哪里摆?他想到这里,勃然大怒,气愤地说,你陈实心中无朕,胆大妄为,敢向朕提出异议,这不是大逆不道吗?于是,立即问罪,以“廷争状元”罪名,取消榜眼资格,遣戍边强。
  宋高宗曾为状元黄公度的读书处雁阵山题赐“登瀛阁”。  四
      典藉是我国文化的脊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兴化状元青少年时都是极聪明的,他们十年寒窗苦读,饱读诗书,博闻强记,满腹经伦,才华横溢。他们入仕为官后,很想干一番事业,勤政亷政,努力做出政绩,希冀青史流芳。从政同时,他们又从文,勤奋力学,磨砺诗文,留下大量的诗文和其他着述。
  比如徐铎,他任职后,尤其是在翰林院任职时,利用翰林院的优越条件,簪笔荷稿,着书立说,着述颇丰,前后着有《文集》三十卷、《易谈》二十卷、《群书总要》一百卷。他还参与编修《国朝会要》、《六家谥法》,关心家乡文化建设,撰写了《唐进士崇文馆校书黄璞公行述》、《徐氏宋重修谱叙》二篇传世长文,并作《木兰谣》:
  莆邑之南,原为斥卤。有泽有陂,有桑有圃。饮水华基,李宏创募。地伸有竹,异僧相土。施赀舍田,十四大户。三余七朱,陈林吴顾。陂沟既成,陡闸亦固。罟者之渔,舟者之渡。朝廷之帑,军民之哺。且启文明,累累圭组。俗成康衢,风成邹鲁。灌溉工程,众目共睹。岁稔年丰,口碑满路。祭田钦蠲,义庙敕胙。神功既大,君恩亦溥。更徼英灵,永绵呵护。此陂此庙,千古万古。
  这是一首很好的四言诗,它概述了木兰陂兴修前后莆田南北洋的巨大变化,筑陂的经过,赞扬参与修陂先贤的丰功伟绩,以及工程的巨大效益,成为了传颂木兰陂的名篇。
  在莆田民间有状元之誉的榜眼陈俊卿墨迹。  比如黄公度,他从政后冰心玉壶,坚守气节,同时热心创作,留下众多的诗词文,这些诗词文后都收入十一卷装的《知稼翁集》和一卷集的《知稼翁词》中。其诗题材广泛,意境深远。他在《还家》诗里写道:“眼入故乡明,语还亲旧喜”,在《无题》诗中,他写道:“医国未能三折臂,忧时空费九回肠”,在《春日书怀》诗中,他又写道:“权门虽好羞摇尾,世路多猜敢转喉。”他是着名的诗人、词人,其强烈的爱乡、爱国情感跃然纸上。后人评他工诗善文,文如其人。时人、宰相陈俊卿评说他说,“典重温雅,如其为人。其诗格律森严,兴寄深远,虽未尽追古之要,亦自成一家。”
  还有郑侨,他早年博览经史,文名颇盛,入仕后也勤奋创作,着述也颇为丰富,有《奏议》、《历官表》多卷, 以及《西垣词稿》十卷、《锦机诗话》、《书衡》传世。
  吴叔告入仕前也才高八斗,知识广博,很有文才,后来也着有《秋畦集》传于世间, 并有部分诗词留存下来。
  陈文龙生前虽然没有很多着述保存下来,但其在被俘后押送大都即今北京的路上给儿子写了《诀别》诗却成为了名篇:
  斗垒孤危弱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甘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这一铮铮铁骨、豪气冲山河的诗句,可以与同时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汀洋》名诗相比较。
  林环是公认的兴化才子,他“幼倜傥不羁,聪慧过人,凡阅书多成诵,下笔成章”,中状元后留在京都,在皇帝身边当差,很受永乐皇帝器重。他“负材学,晓世务”,在短短的生命历程中着有《纲斋集》十卷。
  莆田最后一位状元柯潜一生多数时间从事教育,着述丰瞻,“以文章雄世,负词林宿望”。 他参与纂修《历代君鉴》、《英宗实录》、《天下郡志》以及《玉牒》等全国性典籍,个人也有诗文集《竹岩文稿》传世。同乡、明尚书康大和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说:“其为诗冲淡清婉,不落畦径,庶几登陶潜、谢灵运、王维、孟浩然之堂,其为文平妥整洁,不事浮葩艳藻、佶屈聱牙之习,而风神气格迥出凡近。”“览者不必生同其时,已可想见其人矣”。
  兴化状元和进士形成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着述和诗文上,同时也体现在官府和乡人为他们特别设立的牌坊上。
  状元、进士及第是家族、家乡、地方的荣光, 因此地方官府和宗族都会为他们树碑立传,以示荣耀,激励后学。史料记载,宋明两代, 兴化城和广大乡村,立有数以百计的状元坊、亚魁坊、探花坊、特魁坊、进士坊、联璧坊、会元坊、解元坊、联魁坊等,还有恩荣坊、世荣坊、都宪坊、三贤坊、孝友坊等,牌坊林立。其中,宋代延寿村就为徐铎立状元坊,这是知军为旌表徐铎而立的,后明代又在城内务巷为徐铎立状元坊。宋代,军城还有状元坊,这是为状元黄公度而立的。兴化县城也有状元坊, 这是为状元郑侨而立的。澄塘状元坊,这是为状元吴叔告而立的。阔口状元坊, 这是为状元陈文龙而立的。明代府城石幢街又有二座状元坊,这是为状元林环、柯潜而立的。状元的出生地柯山,也曾为柯潜立过状元坊。
  遗憾的是,这些状元坊均已不在,就是进士坊,整个莆田据说也就剩下平海镇的一个了。但是,作为莆田文献名邦、教育文化昌盛的一个例证,这个进士坊在今天仍然绽放着历史的光芒,仍然以无形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莆田学子……
    状元陈文龙书法。  (本专题图片由阿钵、阿苗提供。)据莆田乡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书<兴化状元史话> —— “天子门生”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