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f166166 发表于 2015-6-22 10:14:30

莆籍状元黄仁颖宰相黄锡衮

   
       黄仁颖(900-962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行离廿二。祖籍三山莆阳(今福建莆田涵江黄巷),迁入福建晋江潘湖。唐朝御史黄滔(840-911年)庶孙,其父黄珦(870-849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欧阳氏,仁愿胞弟。黄仁颖幼敏慧,喜好学,善诗文,自负薪。同光乙酉年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明宗天成丁亥年(927年)始登状元。初授编撰、校书郎。其时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识状元黄仁颖,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长子欧阳偃(欧阳修曾祖父本姓黄)次子黄伛徙居莆阳之太湖,季子黄佢析居泉郡之龟山;俱泉州乡贡进士;外孙三观旦晔、外曾孙修 。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然唐主一介武夫,目不识丁,而枢密使安重(宰相)又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并历迪功郎、四门学正、内阁中书舍人、端明殿掌院学士职,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章奏。黄仁颖在京都为官十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长兴四年(933),唐主明宗病殁。翌年,闵帝李从厚即位,朝政由宰相冯道与赵凤主共同主持。然遭奸相安重的排挤,被贬为主客郎中,继受封为后唐节度使。又历末帝李从轲、石敬瑭二朝。然见朝政无所建言,黄仁颖大失所望,于废帝清泰四年(937年)辞官告归,在潘湖欧厝里过隐居生活。南唐建隆三年(962)十一月卒于家,享年六十二岁。南唐李煜帝赏其才,特赐谥号为“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着有《黄状元文集》五卷,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第四页:“缥涉空中丝,朦胧道傍树;惹彼花上露,翻兹岁月知;苒蒻花枝注,悠扬画中诗;天长春日暮,何计脱缠绵?”。时泉士多工于文学,而能文者,必曰欧阳詹;能学者,必言黄君仁颖。欧阳詹以文行称于八闽,黄仁颖以学节显于世始于宋初。宋重和元年潘湖族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状元黄仁颖,继承和发扬欧阳詹的爱国爱乡精神,特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 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其故宅在潘湖湖口仁颖书院,葬福建晋江潘湖狮山头状元岭。子三长子欧阳偃(欧阳修曾祖父本姓黄)因年幼家贫,无力攻书,遂赘于舅父吉州通判欧阳郴家,为养子(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随母姓,南唐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次子黄伛徙居莆阳之太湖,季子黄佢析居泉郡之龟山;俱泉州乡贡进士;外孙三观旦晔、外曾孙修 。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 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470·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后)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贞明三年917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918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至(后唐)同光中(同光三年,925年),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黄仁颖同光三年通过会试,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高中丁亥科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出《稽神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这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明宗李嗣源闻黄仁颖甚为知名,在当朝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常读不通奏疏,明宗无奈,只得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们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933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朝政由宰相冯道与赵凤主共同主持。黄仁颖又历后唐·未帝李从轲、后晋·石敬瑭朝,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特赐黄仁颖谥号“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着有《黄状元文集》五卷。  其诗《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  “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  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潘湖翁状元仁颖二世嫡孙欧阳修在作《欧阳氏谱序》落款署名时自称“嗣孙修”),欧阳詹5代嗣孙。即仁颖子黄偃(925-1000年南唐泉州乡贡进士,因年幼家贫无力攻书寄养于潘湖欧厝欧阳郴舅家,为养子随母姓,南唐庚戌年泉州乡贡进士,累官至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次子黄伛居莆田太湖、季子黄佢居泉州龟山  黄锡衮(1621-1707年)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泉州府志》、《晋江县志》 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 黄权之十二世孙。曾祖金湖黄一鲁(滨南),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父黄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权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徙潘湖黄厝。明·洪武二年(1369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常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仁颖(黄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  (明)嘉靖(1522—1566年)间,倭寇犯入,征役追迫,曾祖一鲁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山麓,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一鲁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祖魁南,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鹤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一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仁颖、光升、凤翔三公也  曾祖滨南公出金湖,寄居白鹤发愤敦书,武功大夫,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嫡父明南公旋自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命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金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子、孙三世皆进士,而权号天麟公七、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一鲁,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之黄,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佥判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权公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潘湖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少年时期  天启元年(1621年)黄锡衮出生于福建晋江潘湖。黄锡衮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日诵千言,蚤岁母徐以  潘湖叟黄锡衮陵园墓志铭  潘湖叟宰相黄锡衮陵园  俪受以书,辄念不忘;其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祖父仁颖书院山长黄魁南。  黄锡衮在少年时期,他跟从汤晴以及他的舅父徐以任学习,少有才名。二十岁弱冠之年就成为诸生,他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十九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二十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  明末授广西巡抚,后弃官读书于武鸣县起凤山东峰读书岩,与黄燝作诗相唱和。崖书朝阳鸣凤犹存。世乱归家。  出仕清朝  顺治五年(1648年),复考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1651年),黄锡衮晋升为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后来转工部郎中、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顺治九年(1652年)旋任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顺治十年(1653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丁未升通政使司通政使潘湖叟黄锡衮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湖广右布政使、转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顺治十一年(1654年),黄锡衮授弘文院内阁学士。建议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顺治帝所采纳;乙未秋寻丁父忧归故里守制三年后复原官,辛丑春丁母忧十二月癸未休致回籍,服除召回京师。顺治十三年(1656年),又晋升为大理寺寺丞,顺治十六年(1659年),黄锡衮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之职。  辅佐圣祖  康熙元年(1662年),迁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康熙六年(1667年)例加一级臣晋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五月兼理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遂赞襄机务协助国朝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劳绩茂着,深受圣祖倚重。十月,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时兼武英殿总裁官,陈凯永任东阁学士兼武英殿主考官。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一日,转任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康熙十二年(1673年)二至七月兼兵部尚书衔;七月六日旋复管兵部事。壬子平抚“三藩”叛乱,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以平寇荣绩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务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锡衮以病请辞假归恳切得旨准以武英殿大学士衔在籍调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复原官武英殿大学士。  回籍逝世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月,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在朝官居相国,然克笃臣谊,才猷练达;位至极品,生活却很俭朴,所得俸禄,常用之接济族人及寒贫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馈赠,勤于职守,为  黄锡衮陵园全景  黄锡衮陵园全景  人端重。平素有德于郐,民之疾苦当如救焚,拯溺不迟疑,乡里谁家有冤诸大事均力为所司;有司虑国用之余必奉民,故里乡宾则感念其助民之恩。锡衮在官清介、文武兼备,品行端庄,临事果决、见解独树。他生前与田洋普角孙公孕骐、孕骥相善结为儿女姻亲,与明衮、昙衮二弟情均手足,谊同师友,孝敬上辈,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故儒风毓秀无负于邹鲁之乡。为官于廷,不忘布衣,以言行一致,服官长达三十年之久。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岁次丁亥五月二十日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钦赐祭葬谥文僖,本里宗属志美公奉命为之撰铭。  2人物评价  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立朝三十年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以政望加太子太傅、光禄大夫。锡衮在官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还以文武之长才,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庚戌以协助圣祖统兵征剿获胜、平定‘三藩’克振军威有功。  3个人作品  着有《黄潘湖叟诗集》、《金湖黄卿相纪闻》、《黄大学士文集》、《潘湖黄中堂炳朱史话》、《一鲁兵法要则》等数十卷藏于家。  4相关纪念  故居  黄锡衮卿相府,位于中国福建晋江潘湖欧厝黄仁颖状元衙。前身为潘湖六世祖黄尚德祖宅,亦称湖口祖宅。黄相府总面积1公顷(建筑面积10亩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7米)其中黄相府前埕5亩。四至:东至潘湖欧厝后壁房,西至潘湖临漳黄相府前埕,南至潘湖欧厝井头房,北至湖口临漳上帝宫边下新厝。  墓地  黄锡衮墓在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与潘湖黄相府(御赐铜制器笔筒国砚酒壶茶壶观音香炉等六件珍贵文物)今均尚存;妣柔顺福建总督姚君启圣之妹启桑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  5氏族谱系及年谱  附:晋江潘湖湖口清圣祖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潘湖叟黄锡衮直系简图(旁系兄弟从略)  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莆阳黄石金墩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一鲁——10世黄魁南——11世黄振宇——12世黄锡衮 (又名炳朱系江夏军城金墩黄氏贤裔即北宋兴化军城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谥文正黄中庸第十八世孙、南宋黄石金墩平海军节度判官赠太尉谥清惠黄府第十五世孙)。就学  黄锡衮年七龄(1627年)年能诗,日诵千言。蚤岁母徐氏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  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受知于房师汤晴岭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少有才名。 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九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十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第会元、三甲第十五名进士。  明末,黄锡衮授广西巡抚。马士英操纵朝政,忤之,遂弃官读书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读书岩,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和黄憬的唱和诗。  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进京,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接着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入清为宦  清·顺治五年(1648年),复考选庶吉士,授检讨。  顺治八年(1651年),晋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  顺治九年(1652年),巡按广西,兼理湖南盐法。  顺治十年(1653 年),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  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为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在其任内,革除钱粮陋规,严禁州县官迎送,博得较高声望。  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三年后复原官。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丁母忧回籍。  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春,服除,迁巡按湖广,兼理湖南盐法;因业绩素着,被召回京师,晋大理寺寺丞,不久擢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康熙元年(1662年),迁为礼部右侍郎。  康熙五年(1666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  康熙六年(1667年),擢礼部尚书,五月兼理兵部事。他考核百官,推行教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抑豪峻,绝馈遗,轻省赎,以民望授通议大夫衔。  康熙八年(1669年),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以有惠政,诰封荣禄大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次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 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黄锡衮居官洁,剔奸氅,抻势指,顾旬日间大有功德,侃侃所建白多切时弊。  以政望擢兵部左侍郎。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  东阁大学士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  由于黄锡衮协助朝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着,晋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  黄锡衮在朝官居相国,克笃臣谊,才猷练达,勤于职守,见解独树,品行端庄;位至极品,生活俭朴,所得俸禄,常用之接济族人及寒贫之士,平生也不接受馈赠。为官于廷,不忘布衣,以言行一致,服官长达三十余年之久。  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拯溺不迟疑。乡里谁家有冤诸大事均力为所司,有司虑国用之余必奉民,故里乡宾感念其助民之恩。与明衮、命衮二弟情同手足,谊同师友;孝敬上辈,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故儒风毓秀无负于邹鲁之乡。  辞归,卒于家。  康熙廿五年丙寅(1686年)二月,以老谢事,疏辞归里。钦赐御匾 “卿相扬祖武”。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五月,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诰赠太子太傅、柱国光禄大夫,谥文僖。钦赐祭葬。本里宗属黄志美奉命为之撰铭。墓在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  妣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  着有《黄肇盛诗集》、《黄大学士文集》、《炳朱兵法要则》等数十卷,藏于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莆籍状元黄仁颖宰相黄锡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