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甜儿 发表于 2015-6-23 11:10:28

这些莆田传统艺术,你还记得吗?

       在我国第10个“非遗日”,仙游县在文庙举行了首届“非遗”文艺精品展演,传统泥塑、游洋山歌、盖尾土陶、枫亭菜头灯、皂隶舞、大济九莲灯、十音八乐……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展示了传统艺术的魅力,让市民们大饱眼福。  在“非遗”演出舞台上,几乎全是中老年人。省级非遗度尾大鼓吹团队,来了20多名乐手、鼓手。“我们平均年龄已有60岁。”度尾大鼓吹乐手黄春泉说。  和度尾大鼓吹时常演出不同,盖尾新窑村的土陶艺人常年处于“辛苦劳作、乏人问津”的状态。今年71岁的盖尾镇新窑村制窑能手郭少贵是第一次走上“非遗”舞台。新窑村的土陶制作技艺从清代传承至今,有320年历史,传到郭少贵,已是第17代。在现场,他独具匠心地将土捏成龙形后,在泥面上刻出一片片龙鳞,现场观众啧啧称奇。  “我这是第一次走出农村,到现场演出,心情非常激动。现在老手艺受到了文化部门和社会的关注,感觉又有希望了。”郭少贵说。  在郭少贵的旁边,是正在捏泥人、糊纸人、做菜头灯的艺人。“非遗”展演一开场,这些老艺人们便一字排开献艺,来自枫亭镇兰友社区的十音八乐乐团为他们配乐。“古老的手艺,配上古风古韵的音乐,让人感受到十足的老仙游味道。”市民王森说,以前虽在城关生活,却不知道仙游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传统艺术。  今年66岁的菜头灯制作艺人刘德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亭游灯”中花灯的主要制作人。他可以用白萝卜雕出惟妙惟肖的凤凰、孔雀、十二生肖及各式花样。“虽然做花灯不难学,但一年之中,花灯制作只在游灯时派上用场,也没什么收入,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人学了。”刘德明说,目前,这项传承了千年的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所以,这一次“非遗”演出,就像一场“及时雨”。  “第一相送出校门,梅花香味情意绵,爱折一枝给兄插,想兄不是插花人……”来自游洋镇兴山村、河星村、游洋村的村民陈素香、徐爱茶、谢新位一起唱起游洋山歌《十八相送》,官群仙老人用叶子当乐器伴奏。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仙游人,许多人也是第一次听到原始的“游洋”山歌。  游洋山歌从古时流传到建国初期,已有近千年历史,曲调有中原古音,被称为文化的活化石。从前,游洋家家户户都会唱山歌。如今,会唱游洋山歌的村民只剩10人左右。  “从前,‘非遗’项目是藏在民间,养在深闺人未识,非常可惜。”仙游县非遗中心主任陈荣振说,通过这次活动,让各乡镇的精品“非遗”项目同台亮相,这对于仙游来说是“史无前例”。  为了让更多市民认识“非遗”,使散落民间的传统艺术走进公众视野,仙游县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常早出晚归,一天跑数个乡镇,召集村民排练研究。“这些传统文化,现在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陈荣振说。当日,还成立了仙游县“非遗”传播艺术团。“目前,很多古老的技艺不但面临断层的危险,而且不断被边缘化。这个艺术团,就是‘非遗120’,希望可以抢救性地保护仙游传统艺术。”陈荣振对笔者说,“非遗”传播艺术团还将计划去校园、农村、景区等地展开巡回演出,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古老的传统艺术。  据悉,仙游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7个、市级非遗项目24个,“非遗”数量居全省首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莆田传统艺术,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