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人 发表于 2015-6-26 14:45:07

研究:妈祖与海洋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引言

  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根据徐晓望的《妈祖子民》一书中谈到,在福建沿海,有一个以航海维生的族群——疍民。疍民在历史上被视为贱民,他们以船为家,长年在海上航行,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当中国人开始大规模投入航海领域时,福建人借鉴了疍民的航海术,而成为首屈一指的航家。由于杵身沿海地带与海洋接触频繁,因此在宋、元、明时期,国人在航海文化范畴内有绝对的优势,妈祖信仰是航海术的一部分,故当各地水手向国人学习航海术时,也将妈祖文化融入当地文化之中。(P404)这个理论基础的建构从中国大陆沿海各省妈祖庙的林立可见一斑。但不论是历史的根源,抑或是人为因素所带动妈祖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有一点是我们无法否认的,就是妈祖文化的发展与海洋脐带的关系是至关紧要的。

  二、妈祖的海神象征是族群的精神寄托

  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经过了许多岁月的累积,中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体现了中国文明海洋性的一面。沿海族群在其宗教的历史发展上,有关水神与海神的信仰最为发达,这是沿海地区海洋社会为何信仰海神的最大见证。妈祖是沿海发迹的海神,具有海洋历史发展的渊源,这种海神的象征,不是一触即发,是无形之中累积了一段时期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就如佛教的华化需要经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能产生根本的变化一样。妈祖文化的发展是一种自然趋势,不受外力阻抑,它也不会有宗教信仰互不容忍之冲突与现世厌倦,它是沿海族群的精神指针,也是现实人生之继续扩大与终极融合。若以西方世界海洋之神!波寒冬为例,我们从其身上可以看到弥漫着富强逼人的霸权态势,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妈祖则是充满慈悲为怀、教化人心的精神文化。妈祖自南宋起,在闽、台即受到普遍的祭祀,海洋文化在中国被规划为世俗文化的一种,世俗文化虽是被归类为下层的文化,但在日益高涨的民意取向上,这种民俗文化遂成为人类学家竞相研究的目标。同时,我们也了解闽台一带的海洋文化,塑造了妈祖海神的象征,民众对海洋的崇拜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寄托,这是一个具体的真象。

  三、妈祖文化的兴起建构在海上经济的活络

  妈祖文化的兴起除了海上经济行为之关系,它更应包括历史、政治及宗教的立场或其他强势力量的推动。明清时期,闽人长期控制中国的海外贸易,并在海外贸易中赚取大量利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使是永历年间,郑成功发挥郑氏家族经营海上贸易的特长,设立山海各五大商队,广泛开展与日本、巴达维亚、东京、广南(越南)、暹罗、柬埔寨、吕宋、柔佛(马来西亚)、北大年等东西洋直线或三角贸易,以及对北京、苏杭、山东、台湾等处的国内贸易。(P595)郑成功缔造了经济奇迹以海上贸易的收入作为抗清活动的经济支持。就如郑成功所言:“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者也;进战退守,绰绰余裕?”(P63)从这些事实我们知道,海上贸易确实是沿海地方最大的经济支柱,无论是闽中的商人或者是扛着口号的郑氏家族,都是利用海洋的优势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将经济力量与文化相结合。尤其闽中商人善于交际的手腕,深入内地,到处都有他们设立的会馆,而且皆以妈祖作为他们会馆的主神,在极力传播(diffu-sion)下,妈祖文化遂成为一股信仰的热潮。

  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各沿海几省传播。例如:浙江的杭州已有多座妈祖庙,福建是妈祖的发祥地,妈祖于莆田地区扎根。曾在广东做官的莆田人刘克庄说:“广人事妃,无异于莆”,足以说明,在南宋时期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浙江三省,就有妈祖崇拜。广东和福建海上交通方便,远在宋代广东就有天妃庙了。尤其到元代,朝廷依赖海运漕粮,经常派使臣到沿线码头的妈祖庙举行岁祭,元天历二年(一三二九年)全国诏祭的十八座妈祖庙,皆在漕运码头。可见妈祖文化在各朝代的兴盛期皆与海上经济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

  四、海洋移民的妈祖信仰和功用

  闽粤海洋移民至台湾,移民把祖籍地的信仰文化带到新的移居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妈祖信仰在新的移居地能够大放异彩之原因。台湾与福建和广东位属海洋脐带,同处于东洋航路的航线上,由于偏离早已发达的西洋航路,因此开发比较慢。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东洋航路贸易日益繁荣。殖民地与宗主国遥遥相望,殖民者霸权主义作祟,在殖民统治初期,如荷兰占据台湾与西班牙统治吕宋最初的30年,鼓励华人移居台湾和菲律宾。(P15)一向被闽粤人民认为土地贫瘠、物产匮乏的台湾也成为闽粤移民的移居地。

  郑成功收复台湾鼓励漳泉人民移民台湾,但因当时大陆施行海禁,因此明郑时期移居台湾的移民不多。清代是闽粤移民台湾的高潮,清廷对移民台湾的政策由清初的严禁到逐渐开放,迄至晚清在沉葆祯的疏奏下鼓励闽粤移民台湾。(P27-28)闽粤移民到台湾以后,也把祖籍地的妈祖文化移植到新地方,这象征着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视为闽粤文化在移居地的延续与发展。二是妈祖是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有神的保护,它可以使不安的心灵得到缓解。更深度的分析,妈祖是民间宗教的信仰,她所以成为移民者信仰的保护神,主要是移民者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离乡背井,到一个新的环境求生,面对着陌生的周遭,疾病和饥荒是他们必需要克服的。再者开垦荒地、贸易活动时有不测之风云,因此常需藉助神明的力量来巩固心灵,妈祖是闽粤的保护海神,当然就成为闽粤移民者移植到新环境的必然考虑。移民者崇信妈祖文化,主要是妈祖能够帮助解决许多非经验和非科学的社会与心理的问题。更明确的表示,人们求海神是为了保佑长年累月在外奔波的家人,为此塑造的妈祖保护神,具备了满足信徒的要求,即神的职能作用。海洋移民在移往他地发展时,遭惊涛骇浪冲击,祈求妈祖神保佑航海平安是宗教信仰的特色。因此,妈祖宗教凸显了以下几个作用:

  (一)妈祖提供移民者精神的支柱。

  (二)妈祖文化的价值观念,是移民者行为依据的准则。

  (三)妈祖宗教与一定社会的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妈祖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将会长期存在移民社会并发生作用。

  (五)妈祖与移民社会的族群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上,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五、沿海妈祖信仰族群的互动与发展趋势

  海洋移民族群来到新天地,必须面对着与当地原住民和西方殖民者接触的问题,这其中有关信仰的问题是构成各族群社会互动的一大特色。例如台湾的宗教信仰,大部分来自中国亚沿海和大陆的宗教信仰,闽粤民间信仰在历史上是构成台湾民间信仰的主体,而妈祖就是其中一个。台湾海神的发达除了属于海洋地带的范畴外,另外因素是台湾自身的励精图治,经济上的发展已建构(constructed)社会的荣景,民众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作另一模式精神依托之思考。至于文化的背景,笔者认为文化是国家立国的根本,民众生活的轨迹,来自人民的行为与思想成长的累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代表人类心灵的充实与升华,影响族群的祥和与发展。妈祖文化既然是闽南信仰的主体文化,它典型地反映出文化模式中具有历史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的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一个整合体,为特定人类群体的信仰、知识、道德、风俗、文化价值、宗教价值体系。

  事实上,台闽地区的文化交融历久弥新,可以追溯春秋战国时期。至汉武帝时代,由于战争的动乱、民族航海活动,福建部分闽粤人乘船过海,移民台湾,成为台湾古闽粤族先住民,此后三国时期的吴国,历经魏晋、唐宋时代,两岸即有人文互动与贸易行为。(P77)宋、元时代,人文、贸易更为频繁,明中叶以后,由于福建移民的增加,因此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与文化关系更为密切,遂使闽台文化趋于汉文化的一致性共同特征。妈祖文化扩及台湾、澎湖始于明朝末年,以后随着汉人的脚步延伸,由澎湖而至台湾府城,再由府城向南北扩展,终至分布至台湾各地。这些演变至少象征着几项意义:一是族群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深厚的关系,妈祖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与族群的关系甚为密切,因此族群的信仰与妈祖的发展成正比例;二是妈祖文化的发展趋势,牵涉到民众的宗教习惯及宗教背后所代表的群众力量与经济利益。总而言之,妈祖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在历史根源、民族性结构以及海洋生态文化的集合所产生的认同(identity)。从历史的角度观之,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福建湄洲岛屿沿海各省互动频繁,尤以台湾是福建移民的主要地方,近海洋文化的发达,同属于海洋文化的两岸,开始有文化的交集。其次再从民族性的结构检视。一般而言,妈祖的崇拜主要是东南沿海诸省的区域性崇拜,由于海洋行业的流动特点及其在风云变色中对保护神的企盼,妈祖信仰迅速地就被广为传播。因此,笔者发现,神灵崇拜在人们的需要与重复中成为习俗,民众对神灵崇拜的具体行为是处于一种日常性必做之事的状态中,十分的自然及虔诚,这正是习俗作用的典型特征。他们相信神灵是灵的,关键在于俗话所说“心诚则灵”。尤其在海商的意识中,大海无情,商海也无情,崇拜神灵,不可草率。这也是海神在海洋文化的族群中逐渐发展的一种现象。

  六、结论

  英国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奠基人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于1879年,在其自传《宗教与信仰》中有一段提到:今天关于一个有智能的神存在的最常用的论点,是从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情感引发出来的。这个观点与民众信仰妈祖,认为妈祖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有爱心、救苦救难的海神,这种出自内心的信仰具有同构型的功能。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笔者再以爱因斯坦在1930年发表的《我的信仰》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他说:“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爱因斯坦和达尔文两位着名学者对宗教的信仰都是来自于内心感情的流露,完全建立在心灵的体验上。若从妈祖文化思维观之,它的思路一是民众内心深处的信念和感情牵引出来的;二是民众对海神最原始的崇信,激化成心灵寄托的真情流露。这应验了一点,不管是在东方与西方的思想家,他们对宗教的终极目的,都是在追求心灵的和谐。

  妈祖文化溯自北宋时期至今仍香火鼎盛,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主流产生的主要因素乃是信众对妈祖文化坚信所致,而坚信的基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组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而又复杂的地理环境,让妈祖文化出现了天然的地域界线,为妈祖文化创造了自然条件并凸显了多元互补特征作用。紧接着在沿海的迁徏、聚合和心灵的期许中,文化组合和文化交流成为一股坚韧鼎沸作用,使妈祖文化慨然而成并绵延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特定环境中中国沿海居民基于精神慰藉、共同信仰、生活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集合体。体现出信众的共同信仰轴线,这是整个妈祖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些精神象征是文化传统中最具彰显价值的一环,对整个妈祖文化的绵远流长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妈祖文化发源于海洋的特殊地理环境,它的发展脉络起源于东亚沿海各国,尤其是台湾海峡东海、南海沿海各地,信奉最普遍的航海神,这是一种海洋文化的特征。因此,有关妈祖文化的论述,笔者皆以史乘典籍所载加以说明妈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性,藉而体现妈祖文化的主体构建。至于妈祖的神化事迹,笔者认为,虽然会带来许多信众,香火更鼎沸,但神迹的过分神格化结果将使变化多端的社会,对于旧有的价值体系绝对化,并且与现行社会发生各种冲突,而且加剧社会的矛盾,成为妈祖文化发展的一大阻碍,对于虔诚的信众而言,并非是福也!

  从北宋开始以至目前,民众对妈祖海神的信仰,除了祈求妈祖保护神航海的安全,而且把妈祖视为主宰一切人间苦难的万能之神,因此在时空繁复的交错中,妈祖信仰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在坊间盛行的妈祖庙会掺杂了宗教、商业、娱乐的行为。但是究其信仰的真实面,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现象,就是信众忽略了妈祖史实的记载,一昧刻划妈祖神秘的迷信色彩以及妈祖因起源于海洋的构思,它的发展太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对于广大的内陆,则乏人问津,这两个因素确实是妈祖文化发展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文/蔡泰山

  参考文献:

  徐晓望。闽台海洋文化研究!妈祖的子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傅衣凌,杨国桢,陈支平。明史新编.昭明出版社,1999.

  杨英。先王实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徐苑。几个妈祖宫庙起落的历史分析.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2004,(1):10.

  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蔡泰山。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发展之研究.2004.

  台湾史迹.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出版,2001.

  达尔文。宗教信仰.大学活叶文库,1998,(30):2-5.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大学活叶文库,1998,(3):14-1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研究:妈祖与海洋文化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