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峫尐゛. 发表于 2016-4-26 19:51:28

玉涧清流今何在?

  家住莆田荔城西山之麓,附近有座社宫,匾曰:“玉涧双兴社”。近年来,城区的社宫几乎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不少旧社宫拆迁异地重建,宫民信众热诚襄助,内外装修金碧辉煌,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及民俗活动的新场所。
  一日,读著名史家何乔远巨作闽书,见方域志论及兴化府“形胜”(地理形势优越便利)时,有一段十分精练的论述,曰:“环城千里,并海一隅。仙境峭壶公之碧,清流奔玉涧之泉。海道舟车,介于泉福;山川人物,甲于闽中。其形胜也。”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兴化府的地理形势与历史人文的特色和优势。
  何乔远闽书,是现存一部最早、亦是最完整的古代福建省志,其文献价值早已为我国学术界所公认,其珍贵是不言而喻的。笔者读至此处,顿感以“清流奔玉涧之泉”,对“仙境峭壶公之碧”,朗朗上口,成为骈句,且富于新意。
  平素见阅的古代莆阳诗文集中,一般多以“壶山兰水”作为莆田的地理标志与历史人文象征,后人亦多沿袭为典。不意闽书则独辟蹊径,毅然以“清流玉涧”替代木兰溪水,令人对“玉涧”不能不刮目相看矣。
  作为莆史爱好者,自然习惯于追本溯源。可是,翻检手头诸家省郡县志,对“玉涧”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闽书与诸家莆田县旧志,只是在“鸡足峰”与“华严寺”条目中稍有提及。搜索常见的莆人文集杂抄亦无斩获(或因个人读书欠多,孤陋寡闻)。越显闽书所载“玉涧”之新奇宝贵。
  笔者寻思,闽书作为一部有相当分量的省志,所载当有其据。据闽书·前言,闽书编纂者虽仅署何乔远一人之名,实际上其前期资料工作是由各府县完成的,即各府县“各先修其郡之志,以备采择”,何氏总纂,“论次成书”。因此,“清流奔玉涧之泉”之说,决非空穴来风也。
  追寻玉涧的源流,社宫的执事们无疑是最便捷的顾问。无奈少有邂逅,且彼此间亦不熟悉,于是搁置了好长一段时间。直至去年底,一年一度的社戏公演周,喜见社宫执事们集体露面,可谓良机也。
  于是说明来意,直奔主题,请教玉涧之谜。不意在场的三位执事乡老,异口同声称,玉涧溪流就在不远处的下斜村山下。玉涧、智泉是下磨溪的上流;玉涧还有一块勒石,多年前曾经见过。不由大喜过望矣!
进而打听玉涧的具体位置,溪流现状以及前往路径。因故老说的是乡间俗名,闻而不甚了了,但大方向则是明白的。
  其实,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曾经同家人从下斜村下到山麓的溪坑,沿溪上溯,几乎直至智泉瀑布下游。一路上,但见巨石卧溪,涧水澄碧,清流奔注,倒映云天。好一幅溪山云天美景图!
为此,还特地做了一个博客图集,吁请有关部门重视这一宝贵的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当时不知溪名,姑号之为下斜溪。
  时隔一纪有余,闽书对玉涧的青睐,与社宫执事的明确指引,点燃了探寻玉涧清流的激情。按故老所指的方向和位置,猜想这条玉涧,有可能是下斜溪的上源,或许与下斜溪是同溪异名,亦有可能是骚人墨客的雅称。总之,对玉涧清流的探寻充满着期待。
  为求顺利探寻,又特意到下斜村打听路线。一位李姓老伯亦确认见过玉涧勒石,并称另有一块桃源的刻石。不禁令人振奋。
  适逢新年元旦,风和日暖。遂借晨练之机,就近往下斜溪探寻玉涧勒石。可谓二探玉涧矣。
  路并不远,老马识途,很快就到了下斜溪。溪岸巨石,像模像样的为数不多,尽收眼底。有一块光板,倒是现成的勒石好料。又一块巨石进入视野。上前察看,似有字迹。但不像“玉涧”二字的模样。因石面风化,究竟是何字,一时亦难以辨别。
  继续沿溪涧往前跋涉。但见前方右岸,有一桃形巨石半悬在溪坡上方。石面基本平整,近看似有镌刻遗迹。由于年长日久,风雨侵蚀,石面风化,字迹虽难以辨认,但作为古时一处勒石,亦弥足珍贵也。
  这里,已是溪涧的源头深处了,地形奇险,不敢贸然孤身深入。
  蹦腾跳跃于溪石之间,差不多已有两个小时了,体力损耗甚大。忽然间不慎踏空落水,鞋袜库管全湿,幸而手机照片无恙。加上未进早餐,早已饥肠辘辘,于是怏怏打道回府。
  此行探寻玉涧勒石,虽未能如愿以偿,但有新的疑似石刻发现,亦算是不虚此行矣。玉涧勒石之谜,依然耿耿于怀,待机破解也。
  上周末,一改往日晨练的方向路线,发兴由下斜村小路去二十四亩(村名)走走。这是以前通往志诚岩的古路,近年修建了通汽车的水泥路而废弃,差不多快被枇杷林掩没了。
  出下斜村二三里处,小路沿溪一侧,时见巨石布列盘立。忽有一块偌大的勒石闯入眼帘,竟然是“玉涧”二字!欣喜之情,难以言表。
  上前细加端详,但见字形雄阔严整,古雅朴茂,笔画布列均衡,疏密刻意变化。或化繁为简,或加点增加大粗,避免重复单调、头重脚轻之弊,使二字平衡匀称;字体与石块比例亦显得当,显示书家的匠心功力,堪称一件摩崖艺术精品。可惜不见书家题名,现有史籍、图册亦未见载。
  从石刻的涂料新鲜度看,估计是近年进行着色的,可见已有人关注此石了。
  以摩崖所在的位置看,此石可能就是上次在溪坑里所见,那块半悬于溪坡上的桃形巨石。穿过果林,从石侧下去一看,果为同一巨石。悔不该前两次探寻,走溪不走路,看前不看后,弃易就难,以至于迷失捷径,二次与其失之交臂,殊可叹耳。由此亦得一警示,探究任何事物,宜当瞻前顾后,力求全面考量,切忌形而上学、片面性思维。
  三探玉涧摩崖,破解缠绕心头许久之谜,虽是一大快事,却无如释重担之感。旧谜虽已揭晓,新的疑问随之而来。诸如“玉涧”二字为何人所题,何时之作?书家的个人情况如何?都是亟待了解的问题。
  至于“玉涧”的名称及其来龙去脉、自然地理变迁,历史文化遗迹,如此等等,亦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根据史志及莆人文集的记载及当地故老所云,观察现场的地形地势,初步判断:这条玉涧,与闻名的智泉瀑布关系甚为密切,有可能就是其下泄的泉流的别称,亦即穿越莆城的下磨溪之上游。
  多年来,笔者尝在此地域跋涉游观,饱尝山川自然之壮美,与历史文化之风韵。此地三山(凤凰山、天马山、北岩即寺山)聚合,二泉(智泉瀑布、玉涧)竞流,历史文化甚为深厚。据史志记载,位于北岩(即诗山)的华严寺,尝与南山广化寺齐名一时,有“南广化,北华严”之称。尝为唐进士陈峤等人读书处,黄滔、蔡襄等名士骚人唱咏不绝,后因故衰落,今则少有人知矣。但是,文化作为历史的印记,依然能够从中读出其往昔的辉煌。
  窃以为,玉涧北岩地区(包括原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智泉珠瀑),乃是莆田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与历史文化兼具的宝贵旅游资源,具备开发高等级历史文化新景区的优越条件。她与莆城毗邻,有山有水,溪瀑奔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岂可等闲视之耳!□阮其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涧清流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