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9 d. M }3 J; X8 p9 f; |7 }
7 k% D+ I0 t) r! ]- n. H8 i( c9 u 幼儿园有时会有这样的孩子——在家中能正常、主动地表达,但在幼儿园却拒绝与老师、同学说话、交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选择性缄默症”。其实,这并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由于精神因素影响,在某种场合下表现为沉默不语的一种心理问题,它属于社会功能性行为范畴。木木就是一个选择性缄默症幼儿,平时很少说话,但却能用其他方式展示内心世界。早教课程为帮助他,我们做了许多尝试。7 `. [+ _4 i8 x' |
' Y3 K& R; |9 d f; _( d
控制社交场景人数
5 e+ g+ D1 x6 W6 c) ~4 R2 d
2 d( [% i; w! s 一天中午,我组织了“石头剪刀布”和“黑白配”手指游戏。孩子们玩得很兴奋,木木也被吸引了进来。我随即将这一瞬间拍成视频,并与家长分享。事后,家长反馈,木木看到“黑白配”游戏视频,会不由自主地咧嘴笑,表示和朋友们一起玩得很开心,而且今后还要和小朋友一起玩。通过这个偶然的发现,我意识到木木比较喜欢人数少的社交场景。或许正因为人少,才极大缓解了木木的社交恐惧心理。虽然他在活动中没有用言语直接表达想要与同伴玩游戏,但他通过肢体语言表露出了这种意愿。 }% v) ?4 F. d& t) Q! Z4 n
5 W* X/ R* U A1 B, U! \
这是可喜的变化!之后,再开展活动时,我也有意识地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木木在放松的情况下参与游戏。虽然他还是不愿与其他人说话,但表现越来越好了。. v1 _! G* D5 [- U) @
. W$ w3 W6 V# w: c& y+ o( {, ]
善于察觉表达欲望: o3 n) j+ z( X
$ N& T( F S1 ^' C& z! j 时间长了,我逐渐能有意识地察觉到木木的表达欲望了,比如他会小心翼翼地盯着别人看、脸上的表情很落寞。/ M3 \; o9 Q( T/ c; k7 l, N$ k
8 n1 f) @% U2 w 有一天的自主区域时间,木木沉默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其他人玩角色游戏,他很想加入,但又不敢表达出来。一旁观察的老师发现后,立刻走到“医院区”对木木说:“木木,默默当病人,你当医生来给她看看好吗?”木木走了过去,但却不敢说话。老师提醒医生要问“病人”的病情,这是老师给他创造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开始时,他只是看着老师羞涩地笑,后来在老师鼓励下终于开口说话了,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配合得十分默契。, s7 E4 \2 B, F) ?& Q/ w& ?, `
4 E: u: P4 a$ y0 S
案例中,木木的“沉默”“眼睛随着其他人转”,都是体现他参与意愿的强烈信号。作为教师,要能够捕捉到这些信息,然后,采用恰当的方法搭建起相应的桥梁。如果教师只是说让木木也去玩,那么他仍然没有能力迈出第一步,如果直接创设出一个问题情境,比如“去给病人看病”,那么把他“引进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i8 l5 W& M8 w" N# a, p
% A7 v* ?. V4 M" b O8 U) D
将关注变为“无意识” r! c0 Z0 F( h6 l/ O L6 g: }# T
+ I# K; {0 c- ^" R2 Y 一次绘画活动中,我随口问木木画的是什么,他说是蜻蜓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脸上的斑点;我又问画中的两条竖线是干什么的,木木的回答非常流畅:怕蜻蜓飞走,用两条绳子把它绑了起来,画中其他一条一条的斜线表示下雨了。这次活动进一步触动了我:以前,我对木木的沉默过于关注了,这可能加剧了他的紧张与焦虑。这次,我以绘画为媒介“不经意”地引导他表达,但并没有刻意表现出期待,他果真很自然地开口讲话了。
2 V. o- d( i; ]- C9 E0 h" v( l
9 C' g/ v% P* S' ~. x 为强化木木的表达愿望,我尽量多地表现了自己的“无意识”。比如他在建构区专心致志地搭建“鲨鱼探测器”。我装作不经意看到了,于是小声喊道:“鲨鱼来了,鲨鱼来了!”木木惊讶地看了我一眼,嘴里马上发出“嘀嘀嘀、嘀嘀嘀”的警报声,还快速要求小朋友快躲起来。又比如他专心观察门外的蚂蚁时,我也会“不经意”地询问他看到了什么。在这种看似无意识的情况下,木木开口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9 U/ a! g. {; b6 i( W3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