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19-5-16 12:25 |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一年的语文,一年级的数学,一年级的英语,孩子如果没有一点基础请问要如何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小衔接学前班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孩子来说可谓天翻地覆。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天天玩得乐呵呵的,上了一年级之后,突然就要乖乖坐课桌前上一天课,哦对了,随堂测验也要拿回家给爸妈签字。' h$ I3 \& s8 R% M1 u( t7 T/ O
既然知道小学环境如此,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过渡适应吧。
8 n" P; U" ]& K0 F/ ? “有没有搞错,你看看这衔接班的课表,从早上排到下午,语文、数学、英语那么多课,这还是在给孩子的大脑‘上酷刑’!”; J- d# q" Q/ |* A
“嗯……可不上衔接班这道“酷刑”,拿什么适应上学呢?你根据孩子情况,换个排课合理点的衔接班不行吗?”: j' ^5 F' U% I
听起来好像很冷漠,可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孩子迟早需要接受我们不完美的教育模式:不管是试卷上的刺眼分数,还是别人家的完美孩子……我们曾一路走来,也无从退却。* N) B* `+ y' W* l% z/ I
7 A- P2 z/ D* v' m
- D0 x$ d9 A9 @0 E1 A, s “可孩子不喜欢衔接班我硬要他去上的话,这太残忍了。”
1 i/ I& }% e9 s, v; p( v “可以和孩子谈条件嘛,比如去上衔接班就可以去哪里玩儿啊。”
/ d9 v7 w. U, a8 e “你怎么这么功利,他那就不是真心喜欢,不培养兴趣怎么行?”$ \$ a1 ~3 D: l/ S% s% a$ L* E
你说孩子为了奖励而学习就不是真心喜欢学习。这在心理学里叫外源性动机。按心理学家的说法,这种动机会妨碍长期的表现。心理学家推崇主动性,也就是内源性动机,强调一个人只有从本心出发,自发地对一件事感兴趣,才能做得更好。这个结论无比正确,而且有大量的数据支持。但问题是,假如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难道就顺其自然,允许他不学习吗?还是干预他?“我要你学习,但是你不能因为‘我要你学习’才学习,你要有兴趣地学。”
3 e( i; G1 i1 |6 @( } 这不像话。话说回来,孩子又为什么非要对学习有兴趣?让孩子学习的本质就是功利。给孩子报奥数班的家长,有几个是真冲着奥数背后的宇宙奥秘?要是人家学校招生不考奥数了,家长可不就立刻退出了。从早教班,到双语幼儿园,再到幼小衔接,一对一辅导,我们不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前途吗?这都是交易。我们让孩子学更多来更适应学校的竞争环境,人之常情,何必扣上一顶抹杀孩子兴趣的帽子呢?
[; n; w2 G' @2 ^. n, Z/ f' ~0 l0 e s

( M8 r* K) k' \! ^ “你想去海边玩,上完衔接班我们就去。你想要的游戏机,成绩有进步就可以得到呢。”这真不是个好办法,但至少是一个办法。这至少好过对孩子说“你就是应该喜欢学习,别人家的孩子都喜欢学习”。
6 m1 Y8 o) a! L6 _# D$ X 我们让孩子去上衔接班,把孩子放到一个规规矩矩的竞争世界。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发现自己的愿望满足不了,“我想要开开心心的玩,但是别人想要我老老实实的上课。”但是因为我们和孩子做了交易,他就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把考试考好”。说孩子不快乐也好,说孩子功利主义也好,这样的心态反倒是健康的。0 Q* K, g: x6 W0 S+ v
因为想要内心的愿望要得到外界无条件的满足,这是婴儿的特权。而婴儿,也总要长大。5 t, p3 t- e: B
. |$ o; W1 q2 {# A8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