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0-4-20 16:49 |
---|
签到天数: 19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本帖最后由 云中阁 于 2019-3-14 17:51 编辑
6 q' S6 O: K3 r/ c' |, t! A; C+ P/ K0 E0 O, f' C
超大屏多点触摸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 }9 U! t9 }9 ~3 ^
, {- o+ M! C* J8 l8 S# x1 R: x, F0 k
( R! _$ V( z& ]* O6 L6 z
符合直觉的多点触控操作已经是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最常用的交互形式,是所有新一代移动操作系统的选择。但在电视级别的大屏幕上,触摸似乎还只是天气预报演播室、展会中才出现的用来吸引眼球的工具。1 r- `1 U; @6 m, l2 t' @; K: r& z0 b" [
1 i, \& I( w3 T1 c7 C3 N8 _6 g
pq labs认为现状确实是这样,但不会维持太久。大尺寸多点触摸屏的成本已经不像几年前那么高昂,人们也已经在手机、平板上习惯了这样的交互形式。最重要的是,需求就在那儿:数据图形化、互动广告牌、餐饮/娱乐场所的桌子等等。. `# x! }* S* q
" q& P. L6 U0 P4 P4 b0 l4 {( R: Q
目前已经有不少厂商瞄准着 30 吋以上的大型触屏设备市场。它们当中有实力雄厚的微软、三星、3M,也有 PQ Labs、Music Computing 这样的创业公司。不久前 ifanr 去 PQ Labs 上海分部体验了他们的触屏技术。
' @5 ?5 x4 g( Q, c3 e" }8 ?1 A' t
' V+ H5 l/ P; t: u2 M 与电容触屏一统天下的移动市场不同,大屏多点触摸市场还没有被单一技术所主导。目前比较常见的大屏触控技术有光学成像、红外矩阵等,都和光线息息相关。其中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技术有很多分支,微软初代 Surface 所采用的背投式 DI(散射光照明多点触摸)就是一个代表。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是:红外光照亮屏幕背面,当物体触及屏幕时会在屏幕背面产生阴影。背面的红外摄像头捕捉阴影变化,电脑根据这些变化对触控操作进行判断。
, y- u% G+ Z7 o f
6 T5 T% Y5 l# E" w" m4 x 由于必须在屏幕下方设置红外摄像头、红外灯且需要特殊的屏幕,品奇数码Surface 在体积和成本方面都不太理想。而且 DI 技术的原理导致 Surface 对环境光很敏感,无法在高亮度的影棚、展会场合正常使用。微软年初发布的 Surface 2.0 已经弃用 DI 技术。
# @1 q0 C) G( W/ i" b3 x d6 D$ O3 C8 g" g* Z) U' s
红外矩阵(LED Cell Imaging)触屏的原理相对比较简单。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长方形的方框,安装在普通显示屏之上。其中两条边框排布着红外 LED 灯,另两条边则内嵌接收器。当手指或其它任何非透明物体触碰屏幕时会挡住红外光,软件将对这些阻碍情况进行分析,对触碰物体的位置和尺寸进行判断。下面是一张非官方原理图,LED 灯排布的实际密度显然不会像图中一样低:
) c$ _. u( o( g
* H' |9 K3 h6 ^, }5 k& U( _! i- \4 j
: x& S- n, D I1 M% B, c# v, A z1 a
" r+ }! @# W* z8 x9 e/ o$ [9 x5 M- |) N%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