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7272|回复: 0

[原创] 莆田市郊尾社区中各村地名来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30 22: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吴厝”和“新厝”地名来历
  明嘉靖年间,吴厝的吴姓祖厝原居于石坝东面楼仔(现郊尾镇政府所在地靠西一百米左右之处),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当朝国师陈经邦在郊尾新和村东山面地方选地造墓,因墓穴的风水受到吴姓楼仔厝所冲,于是就通过当地官府,命令吴姓楼房拆迁他处。当时吴家不愿搬迁,其原因就是其家的居处,背靠马鼻山,朝向大帽、洪山二山,北面绕有“水向西流”的小溪流,西面的石坝又是处田螺穴。那石坝原是一堵硕大无比的大岩石,挡住了东来流水,潴囤了一大洼水,成了天然的“石坝”,那大片的岩石便是“田螺丕”(即螺软体上的薄壳片)。当时风水先生就是把房屋方位定为朝向石坝,以收田螺穴中的水,因为堪舆中所指的“水”即是“财”。好不容易得到这好风水的厝地,怎肯轻易放弃。
  替陈经邦相风水的地理先生胡全,是个有德的好心肠地师,他怕吴家因据理而不知天高地厚而遭有什么不测,便替吴家再找一处好风水的厝地,即是同样也是背靠马鼻山,朝向大帽、洪山二山的朝向,也同样是门前有来水在对溪岸的染厝村石龟坝(龟穴)所潴囤,这里所积之水乃是石牛溪和后连溪两溪之水,比起石坝之水更多涵量。吴家见有如此好风水,也就乐意答应了,愿意在胡全所找的厝地另建房屋,表示一旦盖好房即刻搬迁。
  为了尽快迁走房子,陈经邦通过当地官府,下了硬命令,定要土匠限期三日内赶建好新屋,过期就要受处罚。为此,工匠为了赶工期,未挖墙基就铺下板砖夯起了土墙,至今没有地基的大厝尚在。
  后因子孙繁衍分居,其中的一房便在原大厝南面附近盖了新大厝,而住在原祖厝的一房人,就称为“中厝”房。由于中厝人口增多,于1958年,中厝房人就在大厝的北面建了一排集体厝,称“新厝”。1961年,整个吴厝村分成两个生产队,把中厝这一房的因新建了集体厝,包括离吴厝不远处的过桥地方,合称为“新厝生产队”,而居在南面的另外一房称为“吴厝生产队”。1984年体制改变,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就分别改为“新厝村民小组”和“吴厝村民小组”。不过,外人对这二处还是以“吴厝”总称之。
  二、梅洋地名来历
  据说明代时期,梅洋村前的石牛溪溪道原是在对岸的染厝地界上,而现今的溪道所在处乃是成片的梅林,一到梅树开花季节,满野白灼灼的一片梅花盛开,真有“风姿绰约呈娇态,香染流云韵犹绕”之感。传说当时这村中曾有一秀才,站立村头田野里西望,见这诱人梅景,不禁口中赞叹道:“香田里梅洋也!”意思是叹说,香气溢到田野之上的,乃是来自前面满洋的梅林,他是将眼前满洋的梅林简称为“梅洋”。恰有一外地之人路过打听此是何处,听到他这似是吟诗又似是应答的话,便误以为说是:“此处是香田里的梅洋地方”,因为明代时期梅洋地方是辖属下香田里。从此以后,人们就称这村庄为“梅洋”了。
  明正德十三年(1518),泉州府的黄君,名粬字天模,举家自晋江罗溪乡迁徙到仙游县香田里。见梅岭头北侧六里处地势平坦,梅景诱人,就决意置家于梅林之中。自此以后,黄氏家族就以梅洋为世居了。
  至清康熙年间,林公伯馨,也举家自惠安涂岭下芦村迁居到梅洋,其后代也在梅洋村繁衍生息。
  三、安边地名来历
  明朝末年,梅洋村一户人家的女儿嫁到慈孝里山头水氵老村地方,此村庄地处偏僻山区,当地人所耕种的田地本来已是贫瘠难收了,加上山中野兽经常出没村中,一年辛辛苦苦耕耘的庄稼全被野猪糟蹋,生活很是清苦。更甚的是,山中老虎时常窜入村庄中叼猪伤人,闹得村人未到黄昏就关门闭户,夜未敢寝地防护着家园,整年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初嫁到山头水氵老村的梅洋黄氏,本是大户人家女儿,在家享惯清福,哪见有如此艰难世面?那年,黄氏一回到娘家,便一头扑到父母怀中痛哭诉苦不止。这女儿乃是黄家财祖(主)自小就视为掌上宝珠,见女儿如此惨伤,就吩咐女婿到梅洋商量,要女婿把家搬迁到梅洋来居住,他愿意将梅洋北面的五、六亩田地让给女婿耕种,以免受山村贫困和虎患之苦。并约定,所生的子孙仍是姓欧。
  山头欧姓女婿,名邦瑞,字君儒,号逸献,听说子孙仍是欧姓,且是白白得到黄家的一些家产,也就欣然答应了下来。为了避招赘之嫌疑,便在梅洋村北面那五、六亩地附近的一座庵旁,搭盖了一间住房,即以此为安家之所。后来后代繁衍,人众成族,就在居住处四周分居成村,因早期欧姓夫妇初居在庵边,村名就以“庵边”号之,后因谐音的讹叫,人们就以“安”字代“庵”为“安边”,乃有保境安定之意。
  1961年,安边全村房屋集中改盖为两座集体厝,后来全村分为两个生产队时,就按照住在上下座两个集体厝的地方来分为“顶座生产队”和“下座生产队”。1984年,分别改称为“顶座村民小组”和“下座村民小组”。
  四、林角(柒组、头厝和西亭)地名来历
  明正德元年(1806)秋,宋南康郡王陈洪进的二十世裔孙、清源居士陈玉峰,携妣连氏、二子、二媳、孙子、孙女,举家自惠安县官林村,迁徙到仙游香田里,落脚于石牛溪东畔的林角埔北侧。他们就地取材,搭建简易草篷数间,栖息定居。经开荒种地,挖井修路,遂形成境内第一个村落“林角”。明万历年间,明经荐举进士、国子博士陈元三改村名“林角”为“鳞角”,该地名曾沿用了一段时期。
  1961年,林角整村分成柒组、头厝和西亭三个生产队。其中柒组、头厝两个生产队居林角东半村,西亭生产队(包括顶厝)居林角村西。于1984年,三个生产队分别改称为“柒组村民小组”、“头厝村民小组”和“西亭村民小组”。    (吴松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