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0368|回复: 0

[社会新闻] 莆田民间筵食浅谈知一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1 20: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在莆田我阅读了梁亚水同志编写的《浅谈莆田民间筵食》一书。据说作者花了近15年时间,奔波于本市众多宫观社庙之间,观摩了众多的民间婚丧喜庆、时令节典所举办的宴席,对场面进行拍摄,对内容进行记录,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对照、辨识、归纳、整理,删繁就简地编出此书。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其实“神也以食为天”。人类文明的发端,就是利用了“火”,对赖以维护人类健康发展的“食物”,实施了“变革”。又随着文明的要求和进展,创制了五花八门、花样百出、名目繁多、辉煌灿烂的菜食品种,从饮食维生的文化提升到各具特色和各据使愿的宴席文化。不同规格、氛围、结构的筵席,无疑地说,是在不同意识、不同层次、不同诉求、不同工艺条件的合成综合制约下的产品,是一种饮食文明。它是动态的,又是稳定的,是发展的,又是时代的。至于菜谱、食谱、营养师、营养学、养生学、美食家、烹饪师等学术和人才,也是与这文明相关的“产物”。我在研究宋明文化时,偶然读到几本杂书,如《事物绀珠》、《本草衍义》、《本草纲目》、《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等,其中就有较多篇幅对食品的记载和论述。曾云:南朝梁武帝创制“面筋”,关羽制出豆腐等。宋代诗人王炎《双溪集·山林清供杂咏》中也谈过“清芳甘齿颊”的食品。我没有深入考证,不在此多言。但一言以盖之:宴食、宴席是一门大学问,无疑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地有不同的饮食结构,这就历史地形成了民间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莆田有不少人在默默无闻地耕耘乡土文化,出了不少书。民俗文化除口传承续外,也要靠热心的人们自觉不计名利地整理成文字,才不至于消亡和遗失。这些人虽不是名人、学问家,但他们身上有一种文化情结和文化自信,对乡土民俗自立和自尊的挚爱理解。梁亚水同志值得我们尊敬,他真正是莆田民俗圣殿的添砖加瓦人。他写的书也许框架结构欠完善,内容资料欠完整,年代持续考证欠深刻,但已难能可贵,让读者感佩了。我乐于为他说上这几句话。陈国英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