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38827|回复: 1

[本地杂谈] 莆田婚嫁习俗大解密,不懂的!赶紧来学一知二,机会难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6 22: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莆田婚嫁习俗,作为莆田人,对于莆田本地特色的结婚习俗不懂的,可以赶快来看看,不会的就赶紧来学哦,这些规矩在你自己或自家儿女要结婚时一定得知道这些结婚前后的细节、若作为莆田人的你还不懂这些规矩,将情何以堪啊。莆田人的婚姻与其它地方一样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的痕迹。
  莆田请媒人说媒: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也有请长辈出来议婚。有的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莆田相亲看亲埕: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看亲埕”(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俗称“月老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吃完线面后要在碗底放一个较为丰厚的红包,这门亲事就基本议定了。
  莆田灶公头放帖: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莆田挂豆和放定: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豆”。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莆田订亲请鞋样: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在沿海,如果说“订亲”是确定男女之间婚姻关系基础的话,那么,请“鞋样”便是敲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自古至今都要举行这个仪式。请“鞋样”是在结婚当年的前几个月举行的一个仪式。至于请“鞋样”的具体日子,要经男女双方父母协商后确定。一般选择偶月偶日(农历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为成双成对。请“鞋样”那天,男方要派一个亲人,在媒婆的陪同下一道前往女方家中,携带的礼物除了鞋外,还有猪脚和线面。让男方给女方买鞋,就是希望女方嫁到男方家后穿新鞋走新路,在今后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买鞋,则希望男方不要给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为难她)。况且这鞋只能送一双,因为“一”字包含从一而终的意思。至于猪脚则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后能开科发达;线面则喻指夫妻白头偕老,长命百岁。请“鞋样”那天,女方要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并当众发布姑娘年内出嫁的消息,暗示他们喝了喜酒后可别忘了“捧花粉”。
  莆田嫁女捧花粉: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在沿海,女儿出嫁,凡是有礼上往来的亲戚朋友都要给其女儿“捧花粉”。礼物通常是一块布,作为女孩的嫁妆。时过境迁,现如今,就不时兴用布料走喜,已有所变化了。
  莆田男方担试粉:::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盘”。这个礼俗也称作“起轿脚”。
  莆田新媳妇挽面:闺女在出嫁的前天,选请一位多子多孙多福的老夫人(老妇)来动手“挽面”, 莆俗所说的“剃面”、“开脸”、“挽面”、是用一根纱线来拔除新妇脸上的汗毛的一种美容方法。如这位老夫人(老妇)不会,仍要请她做做样子,再另请“挽面婆”来完成。结婚前夕,新娘在娘家刮脸、梳妆、束发、加笄、成髻,以示成人。
  莆田能嫂和大爷:莆田结婚也俗称“成男”,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首先是物色喜娘“能嫂”送房兄“大爷”。“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老年妇女担任;选“表爷(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带人抢回,故需由“自己亲戚”带一批青壮年守夜来保护 ,年代久远,就演变为结婚之“大爷”,因他们被指定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主要任务,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对“大爷”是招待备至,俗敬称为“送房兄”。
  莆田布置新妇房: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
  莆田结婚上头暝: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即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
  莆田安床挂表德: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莆田新媳妇出嫁: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
  莆田五谷种撒帐: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新娘下轿后,由事先选择的一位同族中为人受敬多子多福的叔辈,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
  莆田送房送孩子:::黄昏时,叔辈又行“送孩儿”礼,叔辈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 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莆田公妈厅拜堂:接着,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拜毕,父亲给一副红筷子,母亲给一双红团),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拜堂、祭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宴席过半,新郎由“大爷”(族亲中的男性担任)陪同出来向各桌敬酒。
  莆田出灯做经文:宴罢,以表爷(一般是姑舅家的表兄弟来当,没姑表就叫舅表)为首一大班人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表爷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表爷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唱赞诗:左手拉门逢吉时,右手拉门笑微微,亲戚朋友齐祝福,恩爱夫妻会佳期。俗称“ 掩门”或“送房”。
  莆田出厅请转马:这些风俗俗称“请转马”或“请仔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后下厨房把水缸的水挑添至满,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婚夫妇来到厅堂,拜祭祖先。然后,新娘的兄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俗称“舅仔”。)来了,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后迎接新郎新娘去女家。大爷一般也跟随去,这在莆仙称为“请女婿”,也有的地方叫“请转马”。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跟大爷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 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春秋时,按照礼法,大夫以上嫁女,用车马送到夫家。这马就留在夫家。表示新娘不敢认为夫家已真正接纳了她,留着马,一旦被丈夫遗弃,就可以骑着那马回娘家。三个月后,夫妻感情已牢固,夫家就派个人,把马送还女家,表示夫妻可以白头到老。这就是“反马”的意思。可见最迟在春秋时代,已经有“反马”的礼仪。莆仙请“转马”的风俗来自古代的“反马”。春秋时妇女地位低,三个月以后才“反马”,现在莆仙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请“转马”了。莆仙地区没有马,请“转马”只是个仪式而已。去还马的是陪伴他们的大爷或新郎本人,顺便带新娘回娘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发表于 2013-5-7 12: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