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2801|回复: 0

[本地杂谈] 莆田市要走“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过节”,住在莆田的你有什么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27 21: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莆田山区、沿海等乡村,一批春节、元宵节期间由在外乡亲捐资兴建的公益项目,近日陆续竣工并投入使用,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在莆田城厢区常太镇顶坑村,投资200万元的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这是今年春节在北京经商的王超伟送给父亲的“寿礼”;

  在荔城区黄石镇清后村,通往田间地头的5条总长3.5公里的村道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这是春节期间26名在外乡亲不演菩萨戏,捐资100多万元送给家乡的“戏礼”;

  在莆田秀屿区坝津村篁林自然村,由在外乡亲捐建的文化广场进入扫尾阶段,这是该村在外乡亲不办元宵宴而献给父老乡亲的“元宵礼”;

  ……

  “这一份份厚礼,反映了移风易俗的成果。”莆田市文明办主任陈惠黔说。

  节俭不比阔 慷慨办公益

  为遏制铺张摆阔现象,今年初,莆田秀屿区出台《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方案》,要求干部从我做起,不请吃、不吃请;引导在外乡亲在公益事业上比贡献、当榜样,得到了积极响应。

  莆田东峤镇上塘村的林金来是福建鑫和集团董事长。为响应倡议,他取消了办元宵宴的计划,并把集团省下来的资金共500万元捐出,支持区里发展教育事业。在他的带动下,企业家们共为区教育发展促进会捐款1468万元。

  东庄镇马厂村是莆田民营医疗业的发源地。今年春节,村民林冬金恰逢70寿辰,她的儿子、上海华衡投资集团董事长詹国团原本准备摆上200桌寿宴,最后决定不大操大办,将节省的100万元捐给村里兴办公益事业。

  在他的带动下,该村10位外出老板少办酒席,省出200多万元,捐赠给当地学校。

  一杯清茶叙乡情。春节、元宵期间,莆田秀屿区各乡镇、村居、学校纷纷举办茶话会,邀请在外乡亲叙乡情、议发展。在月塘乡砺山村,在京经商的郭建成、郭金坤、吴宗棋等当场认捐520万元,成立莆田市首家村级慈善基金会;埭头镇黄岐、湖东、鹅头等5个村分别举办企业家公益活动座谈会,筹集教育经费等580多万元。

  据统计,今年春节元宵期间,莆田秀屿区燃放烟花爆竹、请客吃饭的费用同比下降了近45%,节省6800万元;筹集各类公益资金6500多万元,比去年增长近40%。

  旧俗改一改 新风扑面来

  农历二月初三晚,位于莆田涵江区涵西街道的延宁宫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办邻里节活动,吸引了2000多名居民。居民在品尝了家乡的焖豆腐、八宝饭等简单的晚餐后,还观看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十番”演奏和车鼓表演等。

  莆田城乡有“做牙”习俗,即每逢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傍晚,家家户户在门前供案烧香求平安。延宁社区老人协会会长吴金凤说,由于旧城改造,许多社区居民都住上了套房,“做牙”时在家里烧贡银、点香烛很不安全。社区的老人们就寻思着把“做牙”的民俗改一改,在初三、十七在延宁宫集体“做牙”。

  莆田涵江区文明办负责人说,集体“做牙”既可消除家家户户烧银、点香存在的安全隐患,又可以增进邻里感情,被群众誉为“邻里节”。

  “这个活动办得好!”参加的居民们纷纷表示,过去“做牙”好像是搞迷信活动;如今,来参加“邻里节”活动,既可观赏民俗表演,也可与亲朋好友、乡里乡亲聚餐叙旧、拉拉家常,何乐而不为呢?

  在莆田,正月“做寿”是一种民俗。然而,由于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陋习逐渐形成。今年正月初,荔城区新度镇沟口村80岁老人陈金英用一杯茶水代替寿宴,把省下来的5万元钱捐献给村里修路,成为当地人破除陋习的榜样。随后,该村13位老人不办寿宴,共捐资36万元支持公益事业。

  “今年过年不一样了。”过去,在莆田沿海乡村,村民逢年过节往往会集资请剧团演菩萨戏。今年正月初一到初五,莆田城厢区灵川镇张边村一改过去演菩萨戏的传统,在村小学篮球场上举办了5场农民新春篮球赛,掀起了群众参与文体健身活动的新热潮。(陈荣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