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38166|回复: 0

[文化杂谈] 莆田春节过年习俗与历史详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6 1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莆田的春节与其他地方的春节有很大的不同,莆田人称过年为“做岁”。我作为一名莆田人,很荣幸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莆田和其他地方一样,莆田人也喜欢大红大紫,自然是要传承贴春联式的中国红习俗喽。但莆田人的春联又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了。全国各地的春联均为一色通红,唯独莆田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高压政策,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时值春节,清廷为粉饰太平,强令家家户户贴上红联。人们在贴红联时,有意让门上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悲。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以后沿袭为例,流传至今。
  莆田过年只是在除夕夜“围炉”(莆田人把吃大年饭称作“围炉”),初一开始游春(莆田人习惯把春游叫做“游春”,“母鸡”和“母猪”叫“鸡母”和“猪母”)。在全国其他地方初二通常也是个拜访亲友的好日子,然而在莆田则不同,这一天恰好不宜出门。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间,倭寇进犯兴化(莆仙一带的旧称),两地被杀者众。戚家军打赢倭寇后,出外避难的老百姓纷纷回家探望,大家悲喜交集,既为生者幸存而庆幸,又为死者不幸而悲伤。初二日,许多家庭忙着为死者料理后事,串门的都是来吊唁之人,因此初二串门就成为不吉利之事。后来就把这一天定为“探亡日”,每年这一天互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例外,只有居丧之家才允系友上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日如已到系友家拜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初三在各地都可以自由串门。莆田的初四正是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之处。
  莆田人初四也是要过年的,也就是重复过年,初四这一天也就和大年三十一样的热闹隆重了。此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初五的这一天我们也是当作初一一样过,像初一一样,早饭是炒面,是一年中最可口的早餐,之后就互相串门。
  春节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闹元宵。莆田人闹元宵的日子在各个村都会有所不同,早的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晚的话就跑到正月下旬了。现在莆田有些地方过元宵节也越来越简单了,就是请亲友吃午饭或晚饭,再去观看迎神的节目就罢了。以前还有很多,小孩子最喜欢的是跟着迎神队伍走,到各家“做头”(简单的意思就是掌管神会的头头,每年都有几个“头”——大头、二头……一年后大头就退出头位了,二头进位为大头,后面以此类推。)的去等着分糖果。在莆田一些地方,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的家门口时,就把煮饭的铁锅端出,倒置地上用锄头把锅灰“耙”(莆仙方言,“磨”的意思)掉,这时,全村充满“几查、几查”的声音,其意一则驱邪,二为纳福。这个习俗据传是在元末明初,有一对年轻夫妻流落在外,因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自己寓居的家门时,没钱买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将耙锅发出的响声权充鞭炮声以表示虔诚。年过一年,他们的家业越来越大,人丁越来越旺,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予洪福,于是元宵耙锅迎神便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吉利的举措并广为流传。
  吃团圆饭、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守岁、拜年等等,这些春节习俗已经深深印入脑海。正如自己小时候,一进入腊月,就一遍遍地问着父母:“快过年了吗?还有几天?”那种渴望过年的殷殷目光,是春节这根幸福丝带所牵动,是一种单纯的对快乐的追求。那时的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的祈盼,莫过于春节能穿上一套梦寐以求的新衣服、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可心零食、得到长辈们分发几个少得可怜又弥足珍贵的压岁钱,还有放小鞭炮、上街看文艺表演等。过年,承载了太多的团圆和喜悦,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和期盼,承载了太多的亲情乡情。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来临,大多数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夕。过年了,合家团聚,桌面上各种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彰显着节日的快乐气氛。“红团”和“番薯起”代表了莆仙大地“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有着全家团团圆圆、大吉大利,发达、兴旺之意。小时候没什么吃的,年夜饭能吃顿好的就会让自己开心好一阵子。大年初一拜年,是过年最重要的习俗,拜年表达着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春节时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
  春节,人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复杂的心理情感。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由桃符发展而来的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赞美和祝愿。《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传统年画中,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美好企望。
  春节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大展演。在莆田,春节期间常见的有戏剧、舞蹈、踩街、舞龙、耍狮、游灯、车鼓、十音八乐、放焰火、大型花灯展、书画笔会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既有主流的风俗传承、文化信息的传播,又有自己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容和品位,而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高潮迭起,使人们都能尽享这份愉悦身心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大的放松。
  除了春节,元宵节可算是莆仙城乡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了。元宵节时,家家户户举着元宵旗集中到社庙举行祭祀仪式。乡民抬菩萨偶像行傩,一条数百米长的闹元宵队伍浩浩荡荡绕境巡游,一路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鼓乐齐鸣。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燃起篝火,烧贡银,点香烛,放鞭炮迎拜,叩首祈祷……其鞭炮声、锣鼓声、音乐声、欢呼声汇成一片。元宵节时,莆仙地区还有摆棕轿、跳火堆、扛轿过河、神祗出游、舞龙舞狮等活动,家家户户大宴宾朋,大放鞭炮焰火。春节,既是亲朋好友团聚谈心交流的节日,又是乡民大规模狂欢的民俗盛宴,散发出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
  过年是一汪净化灵魂的清泉。过年是亲情的凝聚。那四处绽放的礼花和急促欢欣的鼓点,振奋起人性向善的共鸣。平时深陷在世俗纷扰中难以脱身的人们,在流光溢彩的年节里都流露出了孩子一般纯真的笑脸。短暂的栖息之后,必定是又一次艰辛地跋涉。
  莆田的春节有地方的味道,一样是春节,但意义却更多。随着莆田的发展有些春节的习俗都渐渐被取缔了,我只是遗憾,这些习俗不合时宜,没能与时俱进。 (木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