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35559|回复: 0

[文化杂谈] 莆田仙东仁山寨看山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0 1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莆田仁山寨建于清朝,其由来有“守山”、“破风水”、“避土匪”等不一说法,真相无从考究;寨间水源是否可以一并列为木兰溪流的发源地,也还在探讨中,但村民们却以此为傲,且将它当成了大山里的聚宝盆———
  西边“日出”东边雨,道是有“晴”却无“晴”。大山里的天气真是变幻莫测,爬山时还是艳阳高照,可登到仁山寨山顶时,却遇倾盆大雨忽然而来,还好大家的包里还揣着 2 把雨伞,一伙人就着 2 把雨伞互相避雨。
  村民们却不肯躲进伞下,戴着斗笠的他们镇定地站在雨中,拄着手中的长镰,眺望远方。
  远方,连绵不断的群山在雨中迷迷蒙蒙,不远处那一湾长长的水流,正是位于西苑乡的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它也是“仙游山”为世人作出的贡献所在。可略微一转头,另一侧,那山、那树,却是那么清晰。村民们说,那边还在出太阳呢。打了电话,果然,仙山村、仙西村仍是风和日丽。
  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收起伞,跟着那几名开山的村民在长满灌木的山顶转了一圈。“这是城墙,这是房间的基石”,村民们指着树间的一片片石块、土墙介绍着。
  关于仁山寨的由来,仙东村里有“守山”“、破风水”或“避土匪”等几个版本,说法不一,大家只知道这是清朝时期留下的痕迹,至于它出现的真实缘由已无从考究。83 岁的老村民戴世燕说他还是小孩时,倒是经常爬上寨顶。1958 年开荒时,村里有不少人上山种红薯,来回要 2 个小时。那时,大家早早地出门,做到差不多快日落时再下山。“现在年纪大了,爬不了。
  不过,还是很怀念———现在想来,感觉我们的仁山寨倒比厦门的日光岩更好呢!”
  提起仁山寨,随行的村干部李明育、纪明恩也是别有感触。“以前这山上,没有这么多树,从上往下看,满山头的芦柑,结果时,黄澄澄的好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仙东村大兴芦柑种植,最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 2000 亩。除此之外,还种植了万亩油茶林。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此为生。后来,因为销量及价格因素,那些芦柑林、油茶林也渐渐地淡出了仙东村。
  大约 20 年前,村里部分村民走出深山外出经营饮食店,带动了整个村的发展。不少青壮年人也走出仙东,到广西、广东等地开起饮食店或是旅社。如今,在一些城市里,看到挂着“福建云吞”的饮食店,说不定就是仙东人开的呢!
  李明育说,仁山寨山峰,可以代表整个仙游山高度。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仁山寨,除了山青,还有水秀。
  新版《仙游县志》载:“木兰溪为福建省八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苑乡仙西村黄坑桥头”。纪明恩说,木兰溪水源头除黄坑头外,海拔比它高出 400 多米的仁山寨也有个源头,但是否可以一并列为木兰溪流的发源地,还在探讨中。
  据介绍,黄坑头的泉水流经黄坑自然村、龙过隔、牛溪隔、半岭溪、双溪;仁山寨泉水流经上园顶、仁山自然村、北溪、双溪。
  因此,双溪(历史的地名)形成上述二溪的汇合处,流入后埔溪,接下洋坂溪,为木兰溪最上流的溪流。
  “仁山寨山间的水源在哪里?”既然爬上仁山寨,总得再找找这传说中的另一处水源地吧。热情的山民们似乎丝毫不觉得疲倦,拿起镰刀继续在前面开路。下过雨的山间又滑又潮,一不小心总会摔个屁墩儿。
  “找到了!”在 2 棵苍劲古老、浑身长满了 尖 刺的树旁,有一块大石头,石缝间,正有清泉汩汩冒出,沿着石面流淌而下。
  掬水留香,口齿甘甜,爬山的疲惫,似乎就在这细流中被扫荡而尽。再看身边的一棵棵大树,树根处有斑驳白点,原来,这是那些山间的蘑菇趁着这场雨纷纷探出头来。
  “山里头还有很多宝贝呢!只要用点心,就会有收获。”山民们朴实地笑着,他们觉得,只要仁山寨还在,他们就会有依靠。在不久后的将来,仁山寨守护着的这一方土地,会让他们从大山深处走得更远。
  站在高峰上,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座座山峦,令人心生敬意,是啊,正是大山深处的汩汩清泉,汇聚成千年流淌不息、世世代代养育兴化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仙游今报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