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42195|回复: 0

[文化杂谈]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6 14: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福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长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遂赘居许家,故从许姓。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请奏于廷,经帝恩准遂复原姓。
  曾经的贵池同乡会馆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城南钞库街上。大半个世纪前,这里古树掩映,环境幽静,是一座古老的徽州风格的五进院落。明清时期,来南京参加两江乡试的池州生员多喜聚居于此。
  贵池同乡会系黄公祠于清同治年间改建而成,辟为会馆后,祠堂里仍供祀着明初死于“靖难之役”的名臣黄观的神位,还陈列着一块闻名遐迩的血影石。据清末刊印的《秦淮风物志》、《金陵古迹小志》等书称,此血影石高约三尺半,宽约二尺,为一不规则的青片石,大致呈菱形,表面光滑色泽温润,呈浅灰色,据说若逢上阴雨天气,这石上的绛色血影就会更清晰,那斑斑血痕酷似观世音菩萨的圣洁形象,很有一种神秘感。血影石与明初另一死难名臣方孝孺受刑处的血印石齐名。堪称见证“靖难之役”的珍贵历史文物。
  至近代,日军南京大屠杀时,贵州同乡会馆被毁,血影石也就失踪。关于这块血影石,不少南京方志史书和诗文琐记中均有记载,说来还有一段悲壮凄凉的传奇故事。
  黄观,于洪武年间参加会试、廷试皆获第一,金殿传胪,风光一时。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职,后迁任礼部右侍郎。与方孝孺、齐泰、郑洽等名士齐名,他讲操守,清廉正派,在朝廷内享有威信。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率十万大军南下争夺皇位。当战火烧向两淮地区时,誓死忠于建文帝的黄观特主动请命,前往皖江安庆、桐城、太湖、舒城等地招募兵士,征集粮草,扩充军伍。决心与汹汹南侵的燕王军队决一死战,挽回败局。然而,战局不利,没过多久,朱棣的靖难之师就兵分二路,从仪征和浦口打过长江攻陷京城,文武官员大多跪降燕王,城东皇宫中大火弥空,竟日不灭。建文帝也神秘地从宫中消失,自此后下落不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千古之谜。黄观悲愤交加,决心以死表达耿耿忠心,他辗转回到家乡安徽贵池。告别亲友后,在滨江的罗刹矶投江自尽。
  黄观殉难的消息传出后,其夫人翁氏悲痛万分,毅然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来到聚宝门(今中华门)外西南边南河与秦淮河交汇的棚拱桥边相拥投水而死。民间传说翁氏投水时呕血桥头一块石头上,血色凝结并不消退,且形成双手合十端坐的隐隐人影。一位僧人途经桥上,发现此石,以为是佛祖显灵,便将此石运到城外老虎巷内石佛寺中点香供奉。不久,某日夜里,这位僧人梦见翁夫人对他说:“我乃黄状元妻也。”僧人恍然大悟,更生出崇敬之心。此事在民间竞相传说,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断。公元1644年福王朱由嵩存南京登基称帝(史称弘光帝)。他为了拉拢民心,对抗清兵南下,接受文臣黄道周的奏告,下意旨赠黄观谥号“文贞”。后人遂在钞库街其住宅遗址建起黄文贞公祠堂,血影石亦由石佛寺移入祠内。
  如今,血影石早已不知流落何处,然而,对黄观这样的讲求儒家道义、清廉迂直的历史人物,在代代相传的传说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福建金墩文史研究会供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