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43994|回复: 0

[文化杂谈] 思亲翻看旧戏簿 回忆那年春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9 13: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父朱国福,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编写莆仙戏剧本。记忆中,他早年虽在小学教过几年书,但“心有旁骛”,早早就与戏班结缘,边教书边学艺:一是学拉胡琴,打十番;二是学写“戏簿”,拜当时颇有名气的宛如为师;三是学唱戏 (即表演),我有幸在念初小时看过他粉墨登场,演“头出生” (正生)。这些都为他后来成为专业编剧打下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实际上已进入莆仙戏剧界工作。1954年,莆田县成立“编剧小组”,他即被调入并担任副组长。因为他多才多艺,且熟谙莆仙戏曲牌,所以他是编剧小组内乃至莆仙戏剧界唯一能够直接运用莆仙戏曲牌名填写唱词的剧作家。
  先父写戏几十年,即便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常有业余剧团找他索要“戏簿”。据粗略估算,他一生创作、改编、移植的莆仙戏剧作当在百本以上,数量之多,无人企及,其中有些剧作常演不衰,至今仍在剧团上演或制成 CD 片在街头出售。2003年岁末先父去世时,我清理其遗物,只留下一堆“旧戏簿”,其他都分送亲友了。当时只想留点纪念而已,并没想到出版。
  这一堆“旧戏簿”锁在柜子里,10 年中从未去翻动。直到 2013 年,有戏剧界朋友怂恿我,与其让一些业余剧团 (现改称“民营剧团”,莆田常年保持有 100 多个民营剧团) 到处寻找上演剧本,倒不如直接将“老朱”的剧本整理出版,可供剧团选用。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作为儿子亦可为先父了却一桩未竟心愿,一举两得。后来,这消息传到莆田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姚清水和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林金标那里,他俩热情支持,连续两年将出版 《朱国福剧作选》 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也认为这是一项继承传统的文化建设工程而予以大力支持。
  于是,我打开柜子,翻检那一堆“旧戏簿”,结果令我大吃一惊。首先是数量众多,共 100 多本,其中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别人的和后辈送来向他请教的作品,混在一起,十分芜杂;其次是保存状况十分糟糕,多数纸张发黄、变脆,稍翻动就会破碎,由于“文革”抄家,我家被抄去几板车旧书旧剧本,家中早已是片纸不留,所以这些“旧戏簿”都是“文革”之后先父从其他渠道借来转抄的,存放时间都在三四十年左右了;再次,搜检后发现先父的代表作并没有全部遗留,缺了相当一部分,比如,黄宝珍、姚清水再三提起的《拜月记》 (又名 《蒋世隆》 《瑞兰走雨》)、 《荆钗记》 (又名 《王十朋苦妻》)、《孟道休妻》 等都不在其中。面对此种情况,我只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有多少编多少,留个大体印象而已。
  我将清理遴选后的 11 个剧目名单送姚清水、林金标审阅,经他们同意后就进入“译校”工作。众所周知,莆仙戏剧本 (戏簿) 为适应演出需要,剧本中文白夹杂,更有许多方言特有的词句和用字,一方面这些词句、用字如不经“译校”,根本无法用电脑打印编排;另一方面,“译校”又不能抹去或淡化原有的乡土味和口语化,所以有些“走白”只能采取“有音无字”的办法,尽量保留原汁原味。这项工作非常繁琐,非常艰难,个中滋味,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但我已无路可退,只能咬紧牙关,一段一段、一页一页、一场一场、一本一本逐一认真“译校”,前后费时将近两年,终于将所有剧目“译校”,打印完稿,这才重重松了一口气!
  现在回想,我能够完成“译校”工作,得益于早年曾在莆仙戏剧团当过几年“编剧”,期间向老艺人学习,懂得一些莆仙戏基本常识,如今正好派上用场。其实,先父最早有“子承父业”的打算,所以安排我去剧团学编剧,还郑重介绍编剧小组陈育岱当我的老师 (自古“父不教子”)。怎奈命运多舛,一场文化大革命就像强烈地震引起的海啸,我在汹涌恶浪中载沉载浮,被抛来抛去,工作岗位换了好几种。先父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而我是“逐项迈,无一各”,最终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两相对比,我觉得尽管先父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过批斗侮辱、严刑拷打,甚至被投入监狱,作为“四类分子”被遣送农村监督劳动改造,但他一生做成了一件事——孜孜不倦为莆仙戏写剧本,无怨无悔,算来他这辈子也没有白过;况且,他以孱弱多病之身,历经磨难,居然得享 84 岁高寿,上苍对他还是公平的。我想,既然我没能“子承父业”,且又年逾古稀,那么这一堆手抄旧剧本于我就没什么用处;而对于现在仍从事莆仙戏事业,尤其是年青一代的剧作者来说,却可能有参考和研究的价值。于是,我决定在本书出版的同时,将这一堆 (经挑选共 77本) 手抄旧剧本,无偿捐献给莆田市艺术研究所收藏。
  就在先父这本剧作选即将付梓之际,我祈愿先父在天之灵得到安慰,了无遗憾。
  同时,我还要借此机会,向中国当代着名剧作家周长赋先生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本书作序,表示万分感谢!向年少时曾得到先父的眷顾与元曲启蒙,故对本书出版十分关切并欣然为本书题签的当代着名画家、我的兄长陈文灿致谢!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协助本书出版的姚清水先生、林金标先生致谢!向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着名莆仙戏表演艺术家黄宝珍、陈先镐,以及从事“莆仙戏进校园”工作的肖建珍等文艺界热心人士表示感谢!向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表示敬意!朱合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