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5395|回复: 0

[文化杂谈] 莆田兴化文化之莆田景泰蓝:鲜为人知的明代老工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0 17: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景泰蓝,人们大多想到的地名是北京。谁能料到,这种旧时盛于皇家的工艺品,竟然在莆田涵江留有一脉分支。从明末到今天的300多年时光里,莆田景泰蓝是如何远离“家乡”开枝散叶的?它和北京的景泰蓝在工艺上有何区别?宫廷600年不外传的机密

明末清初,硝烟四起,明朝官员林嵋、林兰友等人率众抗清。

一行人兵败后回到故里,暂避在莆田涵江,随军的宫廷御用景泰蓝匠人因此留在莆田,重操旧业。“景泰蓝工艺,这才开始在莆田开枝散叶,延绵了几百年。”58岁的莆田景泰蓝传承人林辉说。

景泰蓝,全称铜胎手工掐丝珐琅,现在普遍认为,由于这种产品在明代景泰年间技艺最高,同时产品的花纹基色多用蓝色,因此得名。伴随南稻北粟的演变,莆田景泰蓝也发展出自己特色。

曾经宫廷不外传的“机密”,皇城相府的奢侈品,落入了八闽的寻常百姓家。

莆田景泰蓝更“原汁原味”?

林辉,莆田市非物质文化(林氏)铜铸胎(手工)掐丝珐琅工艺的第五代传人。他介绍,北京与莆田景泰蓝的主要差异在于胎型制作,莆田景泰蓝采用复杂的铜铸胎工艺,将铜水灌入浇腊的模具成型,人物造型更精细。北京景泰蓝则采用铜锻胎工艺,以整块铜片敲打而成,胎体较薄,造型偏向简洁。


此外,莆田仍沿用传统鎏金护色,颜色较为古朴,北京则采用现代镀金技艺,颜色饱满。“莆田景泰蓝,相较北京,保留了更多明代的工艺。”林辉略带自豪。他说,掐丝是这门技艺的关键,铜丝细短,构图复杂多样,需要一点点把它粘在胎瓶上,眼睛时刻要高度凝聚,稍微有些干扰,可能就会走神粘错,这也是景泰蓝的精髓所在,毫厘不差,“工人要在车间学习两三年,才可能让他开始掐丝,这是整道工序的灵魂。” 林辉说,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涵江一带有名的景泰蓝匠人,林氏则是当地一个大姓,景泰蓝技艺在家族内部,口口相传百年。

70年代迎来“寒冬”

70年代,这门宫廷技艺过早迎来“寒冬”,因为工序多,售价高,市面上乏人问津。

祖传手艺到了不能养家糊口绝境,父亲一度拒绝林辉接班。“可能是一种缘分,我从小喜欢做手工活,对景泰蓝情有独钟。”林辉说,父亲不肯教,他只能悄悄学,他第一次尝试敲打出来的钥匙模具,竟神奇般开了锁。父亲得知后,认为“这孩子有天赋,又有心”,才改变态度。           

刚出师,饭碗却要丢了。继承了父亲手艺的林辉,却迫于生存,开始制作补鞋机贩卖,“一个月能赚200多,当时国家干部的工资也不过30多块呢。”时过境迁,林辉仍流露着匠人的神气。林家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空暇时,林辉仍敲敲打打,做一些景泰蓝工艺品自己把玩,他说,“这是不能断的根。”

漂洋过海 老技艺出现新生机

2000年后,林辉远赴西班牙经商,把敲敲打打的爱好带到了异乡。

缺乏材料,林辉就动手做专门烧制景泰蓝的电炉,点蓝所需的矿石颜料,就拜托返乡的亲友捎来。在这般“艰难”条件下诞生的景泰蓝工艺品,却意外大受西班牙人和海外华人的喜爱,门庭若市,表示要购买收藏。

林辉窥见了渐渐复苏的景泰蓝工艺品的市场,老技艺迎来新生机。

2012年,近50岁的林辉回国办厂,专门制作景泰蓝工艺品。林辉发现,在莆田已经难觅景泰蓝匠人,他不得不北上请人帮忙,而在莆田景泰蓝独有的工序上,外地工匠不会,他又必须亲自“上阵”,老骥伏枥,一阵唏嘘。

莆田的文化遗产,自己人都不知道?

“别说外地人没听说过莆田景泰蓝,就连我们莆田人知道的都特别少!”林辉焦急,老技艺面临失传。

谈及莆田景泰蓝为何知名度低,林辉认为是过去宣传少,不受重视。林辉表示,虽说这曾是祖传手艺,但现在只要有人想学,他都愿意授之以渔,毫无保留。如今,“林氏铜铸胎手工掐丝珐琅工艺”已列入莆田市第5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遗。

老手艺如何面对新市场?这问题也困扰着林辉。林辉的工艺厂现在有六七十号人,在我们采访的前个礼拜,他还去了趟张家界,商谈一座大尊景泰蓝佛像的生意。他表示,近些年寺院等宗教场所,也开始偏爱景泰蓝,零星的订单勉强维持着工厂运营。

林辉也想另辟蹊径。除了保持和莆田学院及莆田工艺美术学院的合作,他还考虑引入年轻人的创意,尝试将景泰蓝工艺用在家具、手表、皮带等日用品上,兼具美观和实用。但制作繁琐,动辄上万的景泰蓝工艺品,如何实现“日用品”化,是摆在林辉面前的头个难题。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